创新思维与阅读.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思维与阅读.doc

创新思维与阅读”授课提纲 发布者:曾一鸣 发布时间:2013-11-19 10:24:13 ? 一.关于联想 (1)理解“联想” 所谓联想,即是由此一事物、概念、方法、形象想到彼一事物、概念、方法和形象的心理活动。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联想是十分丰富的,很典型的例子就可看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那一段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的文字,实际上表现的就是诗人随着乐曲内容情绪、旋律节奏而产生的一系列联想活动:他忽而联想到急雨,忽而联想到私语,忽而又联想到莺语,接着又是想到泉声。即便是音乐暂时休止的时候,他也联想到其中有着一种幽愁暗恨、胜过有声的境界。借助联想,白居易体味到琵琶女弹奏的美妙,得到了精采的艺术享受。诗人写诗常常要借助联想,而我们读诗,要很好地阅读理解、品味鉴赏当然也是离不开联想的。好诗是一定能够引发唤起读者的联想,所以,我们进行古诗阅读时,应当积极地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体会欣赏古诗的精妙意趣。 (2)结合“联想”概念理解,完成以下练习: ●说说下列诗句所运用的联想类型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联想)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似联想) 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相似联想)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比联想) 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似联想) ⑥?坑灰未冷山东乱,项羽原来不读书。(相关联想) ⑦?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因果联想) 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果联想) ●试一试,由下列的抽象的词语,你能够分别联想到多少具体可感的形象: ①?欢乐?②?爱?③?苦恼?④?温柔?⑤?乡愁?⑥?希望 通过练习,我们可以体会到联想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二.古诗阅读中的联想生发 1.借助联想体味诗作词语 重点是动词、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我们先来看看相关的古诗句子 (1)古诗中的“瘦” 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②?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李清照《如梦令》) ③?西风落叶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 ④?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 ⑤?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姜夔) ⑥?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李贺) ⑦?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纳兰性德) 诗中的“瘦”有作形容词,如①④⑥;也有作动词,如②③⑤。 我们对生活中人“瘦”的情形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样的生活积累,我们可以展开相似相关或相反的联想。那就会联想到什么情景(字眼)呢? 诸如:不丰满、不肥润、单薄、纤长、细少、凋零、憔悴等等 运用“瘦”字,体现了拟人化的手法,增强形象的可感性,富有意味。 (2)古诗中的“空”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 ④⑤⑥ “空”字可以让我们生发联想:空明、广阔、清净、无限、空洞、独自等等。 在这些联想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较好的体味诗中“空”字的意味。 2.借助联想领悟诗作意象 所谓“意象”,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意”指的是主观的情思怀绪,“象”则指的是客观的物象。带有诗人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山川景物),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作的“意象”。 读过好些古诗后,我们可以发现,古诗中有的意象其表现的内涵特征常常是相似的,看看下面的诗句: ①?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②?烽火城西百尺搂,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 ③?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 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⑤?寄声虽有雁,会面难同酒。无计偶,萧萧暮雨黄昏后。(李之仪) 为什么诗人们都把相关的情景设置在“黄昏”这样的背景?生活里“黄昏”的情景所具有的色调特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惆怅”、“凄美”、“愁思”“苍凉”等等。不约而同的联想生发体现了相同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特性,也似乎由此造成了某种意象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仔细想想,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常见的“意象”不正因为这样的联想从而形成了某种“传统的”“固有的”意蕴特征?比如,“月亮”让人联想到团圆,想到夜中的嫦娥,这又能引发乡情愁思,于是很自然地古诗中有了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再如浩荡的“江水”,它最容易引起长情似水的联想,于是诗人们常常借“水”来写情,李白有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抒的是依依友情。秦观有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诉的是绵绵思情。李昱有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说的是深深国恨。“杜鹃”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叫唤,代表了一种悲苦氛围。“竹”“菊”“兰”也是诗中常见的意象,古人用它们来表现高洁的志向和刚直的气节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