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东巴文研究状况.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东巴文研究状况 枥正文 引 言 东巴象形文字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载体,从它创生、发展到 今天的变异,已有约四五千年的历史。就中,曾有过它历尽艰辛 的过程,有过它成熟、发展的巅峰,也有过演变、变异的冲击。 一句话。东巴象形文字就是一部纳西族历史,是一部本民族的百 科全书。从它身上,可以了解到纳西族古代的宗教、历史、文 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涵,还可以找到古代纳西先民的生产 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战争场面 和民俗民情、语言、服饰、住房等等遗迹,尤其是从母系社会向 父系社会演进的轨迹。 西方学者早在19世纪中叶便开始注意到,在中国的西南边 陲,沿着金沙江(过去有人称为“扬子江”)流域.居住着一个 十分弱小的少数民族纳西族,他们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就创造 了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并把这种象形文字差不多原封不动地保 存下来。时至今日,研究东巴文化已成为世界民族文化领域中的 热门话题。英国、俄罗斯、疆德、瑞典、荷兰、挪威、英国、意 大利、法国、丹麦、加拿大、日本等国,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 国内东巴文研究状况 653 学者进行田野考察、翻译经书和研究等工作,发表了许多文章。 出版了许多专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学术成就,产生了一批国内 外著名学者,国内的如李霖灿、陶云逵、方国瑜、和志武等,国 外的如洛克(美、顾彼得(苏)、雅纳特(西德)、列金托夫 (俄罗斯)、杰克逊(英)、卡瓦尔(挪威)、孟彻理(英)、伊藤 清司(日)、诹访哲郎(日)等。o可以这么说:东巴文化之研 究.已在全世界形成了一定规模,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不少人已 将它作为终生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衣食父母、似锦的前程。随 着文化的发展,东巴文化的故乡亦成为旅游热点,越来越吸引更 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采风。 ,据专家考证,至迟约在距今2万年左右,就有纳西先民生活 在今三坝纳西族民族乡境内,以及四川木里、丽江宝山一带。从 他们留在山崖上的一系列岩画来看,当时的纳西先民过着半耕半 牧的生活.狩猎所得还占有很大比例。同时,岩画已初步具备了 东巴象形文字的要素。约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纳西先民逐渐创 制出东巴象形字。经过不断增加、完善,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 形成~套完整的东巴象形文字,并广泛应用开来。其最大的功 能,便是书写经书、画东巴画。白地作为创生东巴象形文字的中 心地带,成为东巴文化的活动中心、东巴教的发源地、全体东巴 的圣地,不仅有众多圣迹,而且还有东巴文化的丰富内涵。o 1988年底至1989年初,在三坝纳西族民族乡境内以及邻近 的洛吉乡境内发现了大量岩画。根据纳西族古文字专家近10年 的研究,初步断定这是由约2万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纳西先民 绘制的。估计还有更多的岩画尚未被发现。仅就发现的岩画分 。白麂胜、扬福采编译: 国际东巴文化研究曩粹).云南省人民出版社, 1993。 0参考拙著‘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云南省人民出版社.1999。 654玉振金声探东巴 析,岩画所画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狩猎对象如牛、羊、猪、马等, 还有部分表示路径、方向、数目的,从绘画笔法的简洁、熟练、 逼真等特点看,已初步具备东巴象形文字的特点,可以断定它就 是东巴象形文字的母本。我曾在专著《最后的崇拜》一书(云南 省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及专文《从岩画到东巴象形文 字》(载云南大学《思想战线》1998年第10期)中有详细论述。 据考证,约在公元前7世纪到3世纪,纳西藏先民已完成从岩画 到东巴象形文字的演化过程,东巴象形文字初具规模,开始进入 若喀文化(李霖灿语)时期,至公元3世纪左右,“若喀文化” 完成演化,进入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东巴象形文字的特点是: 字数少(约100个左右),笔划简单,粗放、意义单一。又大约 过了500余年,经纳西东巴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东巴象形文字 字数剧增。笔划趋于规范,书写流畅且具书法特色,组词灵活多 变,词义复杂多样.能表达多层次的含义、概念,经书数量也大 量增加。从公元7至11世纪。遂以自地为中心,以自地东巴象 形字和经书为典范,以自地东巴经师为师范,形成了成熟的东巴 文化。到了明清时期,东巴文化向丽江、鲁甸方向发展。形成前 所未有的规模。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东

文档评论(0)

baihualong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