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研究综述.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doc

受资源、科技、政策等多方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伴随着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转移。经济较发达地区将科技含量低、发展潜力受限的产业转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为产业的更新升级腾出空间、优化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同时,也将能耗转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能源、环境等领域造成影响[]。目前,研究能耗转移的文献少之又少,而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 从微观层面来看,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产业内大量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空间转移的过程[]。国内外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影响因素及转移战略。其中,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一系列的经典理论。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利益理论”,认为各国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使资源、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进行自由贸易,这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全社会物质财富[]。“绝对利益论”为产业转移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衍生出许多经典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1978)。在《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一书中,他认为在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劳动成本显著上升,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劳动成本上升是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经济动因[]。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1949)。他将世界经济划分为拥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中心”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外围”,认为“外围国家”迫于经济发展压力而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索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他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成熟阶段,产品的差别优势逐渐丧失,产品竞争力已由产品差异度发展为成本优势。因此,产品原产国将产品生产转移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低廉的国家,从而获得成本优势[]。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行模式理论”(1956)。他论证了先进国家将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后进国家,后进国家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赤松要的研究基础上,小岛清、山泽逸平等著名学者对“雁行模式理论”进行了拓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先进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和产业转移,带动后进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国际产业转移形态,为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提供了颇具影响的理论指导[]。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1978)。他将边际产业定义为在投资国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研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他指出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投资国将边际产业转移到承接国,再从承接国进口产品,可以充分发挥承接国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既可以将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应用到承接国,也可以降低投资国的进口成本,实现二者的双赢[]。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77)。他将海莫与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尼克尔博克的“战略投资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优势论”等理论进行融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分析了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将企业扩张的可行性归纳为企业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以及承接国的区位优势[]。 虽然我国学者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我国大陆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承接角色[],因此相关研究成果日趋全面和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领域: 国际产业转移经典理论的扩展 国内学者在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经典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创新。夏禹农、冯文浚(1982)[]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提出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汪斌(1998)[]对“雁行模式理论”的形成及其存在条件进行了分析;阐明该理论的提出与应用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发展中大国不一定完全适用;并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提出东亚地区产业发展的“双金字塔模式”。 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成本上升论、移入需求论、工厂生命周期理论等。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对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了补充。卢根鑫(1994)[]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重合产业论”;认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动因是各国劳动力价值的差异所引起的重合产业价值构成的差异。梁琦(2004)[]在空间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区位生命周期理论”;从“公司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角度解释了产业集聚动态变化趋势;用产业区位的周期性变化说明了产业转移的原因。 产业转移的模式研究 现有文献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