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节日传播的文化空间建构.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大学 ·传播学· JOURNALISM BIMONTHLY 2012 4 114 年第 期 总第 期 节日传播的文化空间建构 崔莉萍 (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节日传播建构的文化空间议题。文章概括分析了传统节日在当下的传播状态,并 【摘 要】 比较了西方节日在国内的传播现状,从节日文化空间建构的四个维度: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展开,逐步探讨了当前 传统节日传播的发展变化及呈现原因。文章最后并关注了节日传播的公共性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密切关系。 节日传播;文化空间;建构四维度;节日传播公共性 【关键字】 G209 A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人类社会活动定义时间、占据空间,在时空交错中延续自身。节日恰似宇宙中闪亮星体,点 缀浩渺无垠,平衡动静交替,衔接古往今来,演绎生命循环进化,记录生命开拓的历史空间。节 [1] 日,就是人类在时空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形态,条例界定其意义为: 在进行这种宣布的范围内,‘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 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同程表等)或是以一时间为特点的一 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2] 这俨然就是在为节日下定义。节日,尤其是我国传统节日,其诞生过程本身就与农耕紧密 相连,顺应自然气象提醒先民进行田地劳作。我们的祖先将日月交替、气候往复、生命终始相结 合,创制时间概念,于“无”中生“有”,在“静”中生“动”,诠释有无矛盾对立统一,并在 定义节气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祭祀、庆祝、娱乐、贸易等内容,遂成“节日”之传统。在我国, 节日成形于先秦两汉,存绪上古原始遗脉;至魏晋唐宋,体系趋于完备,并在盛唐伴随强大的政 治经济文化达到传统节日的全盛;自元以降,节日强教化、重和谐、寓娱乐,成为国人日常习俗 生活之必须[3]。但这种旧有的历史传统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及信息化社 会转变,发生深刻变化:原来依托于农耕意义的节日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时代受到冲击与动摇,失 去立足根本,岌岌可危;国际上,信息化推动全球化进程,多样文化面临被强势西方文化同化、 吞并局面,各民族为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斗争,因之有了联合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倡 议与行动,这是当今传统节日所处的国内外局面。 传统是人类对祖先的致敬,也是人们面临现世不满时对过往虚幻地想象与怀恋。人类历史, 没有一成不变,亦无斩钉截铁的抛弃。传统,一直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因循变化,去旧立新,适应 当下。近年来,国内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呼声高涨,作为传统民俗之一的节日也受到国家重视、 学界呼吁、百姓拥护。就像所有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困境一样,节日保护不仅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 支持、社会提倡,更重要的,还要自身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变迁,满足当下人们在时间、空间上 的社会行为需要。 [作者简介] 崔莉萍,女,1973年生,河南郑州人,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副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节日视觉符号设计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2YJC860010);中国博士后第51批面上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2M510776)。 98 一、传统节日传播现状 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描绘的的文化空间涵义(上文),节日恰恰就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

文档评论(0)

guj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