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刘宝元 谢 云 张科利 编著 内 容 提 要 土壤侵蚀是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塞江河引起洪水灾害,而且还会污染水质,破坏水资源。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是评价土壤流失状况、及其对环境和农业长期生产力的影响,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管理的有效技术工具。本书主要论述了国内外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构型,系统阐述了影响土壤侵蚀各个因子的计算问题,并指出了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以及构建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时注意的问题等。可以为进行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资源保持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同时也可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重要的参考书。 本书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以及相关研究单位从事地学、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等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 目 录 第一章 引 言 1 1.1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历史 1 1.2 容许土壤流失量 6 1.3 土壤流失方程 8 第二章 降雨-径流侵蚀因子(R) 13 2.1 概述 13 2.2 侵蚀性降雨标准 15 2.3 降雨动能的计算 19 2.4 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确定与计算 24 2.4.1 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确定 24 2.4.2 降雨侵蚀力指标的计算方法 28 2.4.3 降雨侵蚀力的简易计算方法 31 2.5 不同条件下降雨侵蚀力的修正 33 2.5.1 缓坡积水修正 33 2.5.2 土壤冻融与融雪作用修正 34 2.6 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规律 38 2.6.1 降雨侵蚀力的季节变化 39 2.6.2 10年一遇暴雨的降雨侵蚀力 39 2.6.3 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图 39 第三章 土壤可蚀性因子(K) 65 3.1 土壤可蚀性研究进展 65 3.2 土壤可蚀性的评价指标 72 3.3 土壤可蚀性因子的测定与计算 75 3.4 不同条件下土壤可蚀性的选值 79 3.5 土壤可蚀性的季节变化 82 3.6 土壤可蚀性的研究展望 88 第四章 坡长与坡度因子(LS) 101 4.1 坡长因子(L) 101 4.2 坡度因子(S) 103 4.3 坡度坡长因子组合(LS) 104 4.3.1 直型坡的LS因子 104 4.3.2 不规则和分段坡 105 4.4 土壤类型或覆盖沿坡的变化 108 4.5 估算部分坡段LS值的可选方法 109 4.6 容许土壤流失量与坡段侵蚀量的关系 109 4.7 坡长的选择 110 第五章 作物覆盖与管理因子(C) 138 5.1 作物覆盖和管理因子研究历史 138 5.2 覆盖与管理因子的计算 142 5.2.1 土壤流失比率(SLR)季节变化对计算C值的影响 142 5.2.2 气候变量半月值的计算 144 5.2.3 土壤流失比率的计算 145 5.3 计算覆盖与管理因子参数值的确定 161 5.3.1 调整核心作物参数值 161 5.3.2 其它作物的参数取值 163 5.3.3 地面覆盖度与生物量的关系 163 5.3.4 残体分解参数 164 5.3.5 核心作物生产方式参数调整 165 5.3.6 其它耕作方式参数值的选择 166 5.4 特殊情况覆盖与管理因子的计算 166 5.4.1 一次性扰动和轮作条件下C值的计算 166 5.4.2 带状播种、或有缓冲条带坡地的C值计算 167 5.5 覆盖和管理因子研究现状与展望 167 5.5.1 覆盖与管理因子估算值的研究 168 5.5.2 覆盖与管理因子影响因素的研究 169 5.5.3 覆盖与管理因子的研究方法 171 5.5.4 问题与前景 171 第六章 土壤保持措施因子(P) 207 6.1 等高耕作措施P因子值 207 6.1.1 资料分析 208 6.1.2 结果 210 6.2 超过临界坡长等高耕作土壤流失量估算 215 6.2.1 临界坡长 215 6.2.2 超过临界坡长P因子值计算 216 6.2.3 讨论 218 6.3 带状耕作P因子值 218 6.3.1 实例分析 220 6.3.2 带状耕作P因子值的发展过程 220 6.3.3 带状耕作 P因子值计算 227 6.3.4 融雪和冻融情况下农田带状耕作P因子 230 6.4 梯田P因子值 231 6.4.1 梯田后淤积 231 6.4.2 坡度的影响 232 6.4.3 水土保持规划中的梯田P因子 232 6.5 牧草地P因子 232 6.5.1 工程措施对径流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 233 6.5.2 改变径流方向的水保措施 236 6.5.3 未扰动条带P值 237 附录A 美制单位换算成国际单位制 268 附录B 参考文献 272 附录C 符号意义

文档评论(0)

lingyun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