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河岸親水性景觀設計規範之研究.docVIP

愛河河岸親水性景觀設計規範之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愛河河岸親水性景觀設計規範之研究 林秋蘭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進修學院觀光管理系四年甲班 學號:3091236134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都市河岸親水性景觀與民眾偏好的關係,探討都市河川親水性景觀設計型式與民眾偏好的關係,並針對都市河川的親水景觀規劃及管理上提出改善建議。經過收集資料分析與理論推衍後,本研究以高雄市愛河為實證調查基地,將行經高雄市內的愛河依沿岸分為出口段、同盟段、河堤段等三類,並將現行河川景觀歸納為工程、生態、遊憩三種,利用實際拍攝照片方式將三段河段類型及三種現況照片同時對高雄市居民進行景觀偏好的調查。 因本研究藉著歸納河岸親水性景觀型式,配合民眾之喜媃及意見,討論最基本的都市河川景觀的型式與民眾偏好間的關係,以瞭解親水景觀民眾實際需要的關係,並提出明確的規範與適當的建議,以作為日後河川實質規劃的參考,並營造出民眾真正需要的親水空間。 中文關鍵詞:愛河、都市河岸、親水性景觀設計、民眾景觀偏好 E-Mail:hellowea@ms52.hinet.net 一、緒論 1.1研究動機 綜觀都市的發展史,隨著文明發展的進步,河流與人們的生活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小至個人日常生活所需,大至一個國家航運水利,莫不與水息息相關,河川帶動了工商需求的交通運輸、提供農業灌溉用水,同時更促進河邊交易市場的產生,也因此許多著名的都市能依傍河興起伏。 在台灣整體的環境中,「河川」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都市的繁榮發展亦是因為河川航運便利之賜,而帶動了整體環境的成長。但隨著都市發展型態的改變、陸、空運日益便利,逐使河川機能逐漸喪失,成為排放污水、倒垃圾的地方,加上都市地下水補充缺乏,使得平日水量減少、河川自淨能力降低。污染後的河川難以管理,再加上市區交通惡化,使得河川走上加蓋死亡的命運。 隨著國人所得提升,居民對於生活品質的改善及休閒遊憩境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都市中可供運用的河川用地即成為發展都市居民休憩活動,以及提升生活品質的最佳資源。但是今日河川地使用性很低,造成市民與河川間疏離的原因有許多,其中包括河川污染及缺乏整體規劃計等,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則是都會區長其以來與河川爭地的結果,再加上以防洪為單一考量而築起的一道道高牆做為堤防,阻隔了人與水親近的機會。 現在針對都市所推動的都市親水計劃,其用意就是在破除原有阻隔在人與水之間的障礙,並採取實質措施來引導人們接近水。因此導致一般日常可見的河岸景觀,缺少完善的規劃,反而常流於民眾丟棄垃圾、雜物等埸所,鮮少有民眾參與親水活動。台灣的都市亦有河川流過,我們也可以把河川當作自然教室或遊樂場,認識水生動植物、玩玩水、在河邊談笑與嬉戲....既然我們也有河川可以親近,何妨打破我們與河川那道厚重的藩籬,重溫兒時河邊戲水的舊夢呢? 基於上述理由與民眾對於提升環境品質的需求,以及目前相關河川水岸研究,多頃向於探討河川規劃,缺乏結合民眾需求的意義,而引起研究親水景觀設計規劃的動機。 1.2研究目的 台灣早先相關的河川水岸研究中,大多是傾向於探討河川規劃的手法,較少有探討規劃準則是否確實符合民眾需要,因此研究都市河岸親水性景觀與民眾偏好的關係探討都市河川親水性景觀設計型式與民眾偏好間的關係。河岸親水性景觀設計型式,配合民眾之喜好及意見,討論最基本的都市河川景觀的型式與民眾偏好間的關係,以瞭解親水景觀與民眾實際需要的關係,並提出明確的規範與適當的建議,以作為日後河川實質規劃時的參考,並營造出民眾真正需要的親水空間。water-accessibility﹞一詞的使用約開始於1965年﹝吉村?芝原,1985﹞,當時為防止都市河川、湖泊的繼續惡化並改善都市生活環境品質,專家學者乃針對都市「水岸」﹝water-generation﹞空間「活化再生」,提出確保「親水」的觀念,其為自然河川、湖泊、乃至於人造池、塘的重要空間特質之一,之後「親水」並成為都市河川在「治水」、「利水」之外重要的機能之一﹝程二文,1997﹞。早期親水的概念主要應用於都市景觀之規劃,今則是評定都市環境舒適之重要指標﹝劉博文,1994﹞。 2.2.1親水是人類的天性 「一切生命之源於水」。生物親近水是出於自然的生理與心理需求。水除了維繫生命所需與必要之交通聯絡外,水體所具有的特性,亦使人類認同水與水而居的情懷。 2.2.2都市生活之心與情緒滿足 人類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追求自然的生活體驗。結合水與綠的都市景觀,成為提升都市空間品質,但都市綠地有限,使得「水」成為提供都市休閒遊憩的重要資源。其視覺景觀效果具: 2.2.2.1擴大空間,給予寬廣的視野:河域水面使空間立開闊,擴大人的視角,給予人寬廣、擴展、綿延的感受,所謂「水令人遠」即指水之擴大空間的特性。 2.2.2.2鏡面效果,軟化風景:水面可以反映周圍景物,並可隨著水面的平靜或波動掩映不同效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