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论文-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选学之号虽成于李善,但选学在隋、唐之际蔚然兴起,殊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汉书》学为选学开创注释路径,其次是选学与类书学构成文事之两翼,第三是隋唐科举选士的大力推动。嗣后,选学作用于唐、宋两代,影响及于后世千百年,绵延不绝。 【关键词】 《文选》学 李善 《汉书》学 类书学 科举 ????? 《文选》学 (以下简称选学) 专门名家,始于隋、唐之际,此点已为当今选学研究者所熟知。然而选学何以兴起,何以成名,迄未见有专题论文进行全面推究。有之,则饶宗颐先生《唐代文选学略述》一文间有涉及(1)。饶氏目光如炬,见解洞彻,惟以其大旨在总括一代之史,力求面面俱到,于选学之兴起,一笔带过,并未全力赴之,终不免令人有未得一间之感。兹不揣固陋,拟借饶文先机而作此专题考述,所谓狗尾续貂,恐难幸免也。   一 选学之号成于李善   据骆鸿凯《文选学》,两《唐书》言及《文选》处,计有七条之多。其中选学之名两见,而论其归属,最为明确者,当属《新唐书·文艺中·李邕传》: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显庆中,累擢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为《文选注》,敷析渊洽,表上之,赐赉颇渥。除潞王府记室参军,为泾城令,坐与贺兰敏之善,流姚州,遇赦还。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   成书在前的《旧唐书·文苑中·李邕传》亦叙及其事,但不称其名号:   父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后为左侍极贺兰敏之所荐引,为崇贤馆学士,转兰台令。敏之败,善坐配流岭外。会赦还,因寓居汴、郑之间(2),以讲《文选》为业,年老疾卒。所注《文选》六十卷,大行于时。 又《旧唐书·儒学上·曹宪传》亦云:   曹宪,扬州江都人也。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当时公卿已下,亦多从之受业。宪又精诸家文字之书,自汉代杜林、卫宏之后,古文泯绝,由宪此学复兴。大业中,炀帝令与诸学者撰《桂苑珠丛》一百卷,时人称其该博。宪又训注张揖所撰《博雅》,分为十卷,炀帝令藏于秘阁。贞观中,扬州长史李袭誉表荐之,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以年老不仕,乃遣使就家拜朝散大夫,学者荣之。太宗又尝读书有难字,字书所阙者,录以问宪,宪皆为之音训及引证明白,太宗甚奇之。年一百五岁卒。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 较两《唐书》记载更早的史料,则见于中唐刘肃的《大唐新语》,其书卷九《著述》云:   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贞观初,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征为弘文馆学士。宪以年老不起,遣使就拜朝散大夫,赐帛三百匹。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选音义》十卷,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夏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   显而易见,两《唐书》乃是剿袭刘肃之说。刘肃尝为江都主簿,于当地学术掌故当有所留意,所言选学始末,必非虚言。   综合以上引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选学之得名,起自曹宪而成于李善。至于选学之内涵,细言之,则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曹宪既开风气又为师,为选学导夫先路;(2)许淹、李善、公孙罗等激流扬波,使江、淮间成为选学的一大重镇;(3)李善晚年居汴、郑间,以讲《文选》为业,堪称选学发展与成熟的最大功臣;(4)诸生四远至,且能传其业,汴、郑间成为选学又一大重镇,其声势与规模亦当不让于江、淮间;(5)李善敷析渊洽的《文选注》,集选学之大成,并大行于时,选学亦终因李善而专门名家;(6)选学自初起至成家,其全部学术内涵不外乎两端,即音义与讲授,李善则一身而兼两任。   据《旧唐书·高宗纪下》: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简公为宣皇帝,懿王为光皇帝,太祖武皇帝为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皇帝为文武圣皇帝,太穆皇后为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为文德圣皇后。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大赦。可知李善遇赦还、居汴、郑间讲授,选学随之成名,皆当在上元元年(674)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检饶宗颐先生所编《敦煌吐鲁番本文选》,其中收录有永隆年二月十九日弘济寺写李善注《西京赋》 (法藏P.2528) 残卷,适足反映选学(李善注)在当时流播甚广,僧俗皆得传写。有鉴于此,我们不妨认定永隆元年(680)为选学大盛成名的具体年份。若再结合选学代表人物萧该、曹宪的事迹加以推断,则完全可以说,选学的兴起作为一个历史时段,当始自隋大业,止于唐永隆,前后历时约计八十年。现在来探究选学兴起之原因,则须在此八十年时段之内,从其代表人物萧该、曹宪、李善身上寻求答案。 二 选学导源于《汉书》学   关于唐初《汉书》学之盛,以及《汉书》学与选学之关系,清代史学家赵翼(1727-1814)早有专

文档评论(0)

leidian48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