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的教学艺术探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古诗的教学艺术探析   摘 要:诗是语言艺术中的最高艺术,它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诗人的心血,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师在教学诗时要尽量让它以它原来的姿态去走进读者的心里。这就要求我们带学生去读,在读中去品味诗的韵味,在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带入那神奇而优美的画面之中。并且把同类诗进行比较阅读,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品味;感受;想象;比较   诗言志,诗是诗人志趣的反映,是诗人灵魂的闪光。她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人带进美的境界,或石破天惊,或余音袅袅,她堪称语言艺术中的最高艺术,她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诗人的心血,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因此,很多诗人不惜做到“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或者“一字未安”而“绕室终日。”   然而,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古诗的时候总爱把古诗当作古文一样,一字一词地去讲解,然后把她翻译成现代汉语,叫学生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讲就是:枯藤缠着老树,老树上有一只乌鸦,远处有小桥、流水和百姓家。在荒凉的古道上,有一个人骑着马在走。本来这首曲子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却被老师隔离得支离破碎,一幅美丽的图景顿时黯然失色。她圣洁的灵魂因此而玷污,她那博大精深的意境因此而变得平淡无奇,她的韵味已不复存在,她不再给人以美的遐想,不再给人以细嚼慢咽的满足。她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她夺目的光泽,失去了她的原汁原味。   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这一最高艺术以她原来的姿态去走进读者的心里呢?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就是要在读中去品尝诗的韵味,在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古之学者读书大都摇头晃脑,而且颇为陶醉,其神情难以言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去写老师读书的神态:“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想此时的这位先生肯定已完全融入了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之中,他此刻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任何一种美味佳肴还要舒爽。   当然,作为一名初中生,他们是不会在读中领会诗的深邃的内涵,也不会在心中勾画出蕴含在诗中的美丽图画。教师应以读带讲,讲中再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带入那神奇而优美的画面之中。如: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边读边作如下讲解:“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美妙绝伦,而西湖六月的风光更是无与伦比,美不胜收。红日当空,莲叶满湖,似与天相接。朵朵荷花姹紫嫣红,娇艳欲滴。莲叶上露珠晶莹,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像一粒粒珍珠。微风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就像喝了一口陈年的老酒。那珍珠也一粒粒的滚动,显示出无穷的生机。此时,天空日丽,那红碧交辉的彩色画卷,令人心旷神怡。你会感觉到:此时的我已并非凡夫俗子,而已飘飘欲仙了,似在天上走,何似在人间。在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送别友人,心中是何等的惬意,没有丝毫的哀怨和忧伤。”   经过上述讲解,师生共同走进了天堂般美丽的西湖,共同去领略西湖那“淡抹浓妆总相宜”的胜景。这样,我们既走进了诗的意境,又带给了学生无穷的美的遐想。如此讲读结合,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成诵,培养了学生欣赏古诗的综合能力。   另外,我们在讲古诗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只讲一首,而应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关的诗一起讲。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激发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如讲《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时,让学生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细雨如丝,繁花似锦的三月,表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在古道西风,杨柳依人的初春送别友人,作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凄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在奇寒无比,冰天雪地的隆冬送别友人,作者心中满怀惆怅。这样,一组送别的场面像放电影式的在眼前浮现,清晰而生动,这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还展示了古诗的无穷魅力与生机,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古诗,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古诗时,要让学生看到的是一颗能发生耀眼光芒的珍珠,而不是一颗泥土裹身,失去真面目的泥丸。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宗旨。在教学中不能是单一的、教学式的,也不要把学生当做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要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要让这语言高度凝练的古诗真正亮丽起来,要让古诗的作者在九泉之下也能发出欣慰的笑容。那我们便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古诗。”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