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ral Variations in the Thickness of Upper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aiwan.docVIP

Lateral Variations in the Thickness of Upper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aiwan.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Lateral Variations in the Thickness of Upper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aiwan.doc

Lateral Variations in the Thickness of Upper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aiwan 李享勳 洪淑蕙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摘要 距離地表410公里和660公里左右的深度,是一個地震波波速突然改變的地方,這個速度不連續的界面,已被證實可能是因為相變而造成兩邊物質性質改變,影響地震波傳遞速度的差異。 410不連續面是由olivine(α)轉變成wadsleyite(β) (Mg,Fe)2SiO4 = (Mg,Fe)2SiO4 660不連續面則是由ringwoodite(γ)轉變成magnesiowustite加上perovskite (Mg,Fe)2SiO4 = (Mg,Fe)O + (Mg,Fe)SiO3 而夾在這兩個震波波速不連續的界面中的區域稱之為地幔過渡帶。發生相變的臨界壓力會隨地幔溫度改變,因此藉由這兩個由相變造成的不連續面出現的深度可以做為地幔過渡帶的溫度指標;在410公里處的相變會因為溫度下降而提升至410公里以上出現,在660公里處的相變出現的位置會因為溫度下降而沉陷,所以溫度的變化會造成地幔過渡帶厚度的改變,因此研究這兩層不連續面的相對位置,可反映此處地幔過渡帶的厚度和溫度異常,對台灣底下以及附近隱沒系統的上地幔構造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在台灣附近的兩套板塊隱沒系統,東部外海是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板塊之下,南邊是南中國海板塊沿馬尼拉海溝向東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在呂宋島弧附近,從地震分佈所描繪的瓦班氏帶 (Wadati-Benioff zone),可追蹤向東隱沒的南中國海板塊,但在接近台灣23oN以北的位置卻完全消失。由於缺乏高解析度的深部地幔震波速度構造層析影像,無法確認瓦班氏帶消失的原因是因為隱沒至深部上地幔的南中國海板塊在23oN以北區域轉為無震帶,或是板塊不存在,藉由地幔過渡帶厚度的側向變化,可以確認板塊在側向分佈延伸的情形,能夠對台灣底下板塊的分佈有更明確的定義。 在震波圖中常常可以發現,在主要的波相的前後會出現一個額外的波相,這個次要的波相可能是因為主波經過某個特殊的構造而造成的反射波或折射波,利用上述的原理就可以來探索地幔過渡帶的變化情形。我們採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的寬頻地震網BATS ( Broadband Array in Taiwan for Seismology )以及日本在石垣島的測站ISG,從1998-2003年的地震波紀錄,利用接收函數法(receiver function) (Ammon, 1991) 分析計算每一個遠震(震央距離 30o)所觀察到的P410s和P660s的走時 (註:Pds 代表 P 波在深度d公里的位置轉換成S波的波相)。然後增強訊號,進一步得到每個區間垂直向變化的接收函數 (e.g, et al., 1998),依據每個區間接收函數的P660s和P410s的走時差,即可描繪出台灣底下的地幔過渡帶在側向上的厚度變化,進而推論相關的速度異常。 研究結果發現,P660s和P410s的走時差在台灣和附近區域底下要比參考的地球速度模型IASP91要來的大,顯示該區上地幔過渡帶的厚度要比全球平均值要厚,相對溫度更冷,最大的厚度和溫度異常發生在台灣南端,最大厚度、溫度異常分別為100km、700K;在24oN以北,地幔過渡帶的厚度漸漸趨近標準值,可知在24oN以北,並沒有冷異常的板塊隱沒入地幔過渡帶中的跡象。George Helffrich, Topography of the transition zone seismic discontinuities. Reviews of Geophysics, 38, 1 / February 2000 , pages 141-158. Ammon, C. J., The isolation of receiver effects from teleseismic P waveforms, Bull. Seism. Soc. Am., 81, 2504-2510, 1991. Bina, C. R., and G.., Helffrich, Phase transition Claperon slopes and transition zone seismic discontinuitt topography, J. Geophys. Res., 99, 15,853-15,860, 1994. Shen, Yang, S.C. Solomon, I,Th, Bjarnason, and C.J., Wolfe, Seismic evidence for a lower-mantle origin of th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