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大槐树.doc
? 浅议“大槐树” ?聂训斌
我并非质疑各种传说故事,闲来无事听听倒也罢了。有些故事神乎其神全当博人一乐的笑资。但洪洞大槐树的故事牵连到寻根问祖的时代背景,就感觉不仅仅是故事了。演变成了严肃而又荒唐的事实了。
???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的迁民有五次。一是、永嘉之乱,中原汉族下江南、湖南、湖北。二是、安史之乱,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下江淮,入四川。三是、靖康之耻,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四是、清朝湖广填川。这四次迁移,对于今天的安徽、湖北、江西、四川保留完善的族谱是有很大的因果。因为避开了好多水灾、蝗害、战争、饥荒。五是、明初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共计18个省区的大规模移民。
??? 1368年,当朱元璋君临天下的时候,曾经沃野千里,人文荟萃的中原大地早已残破不堪。此外,元末农民战争中,关中、两淮、湖广等地屡遭战乱,人口损失甚巨,社会经济陷于萧条。??? 不过,当元末中原地区饱受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地处高原,加上中原地区的各种灾疫与战乱很少波及山西。自元末至明初,山西大部地区都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除(1303年地震外),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189.1万,河北人口是189.3万,而山西人口为403.04万,比河南河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25万。
??? 明代初年,当政权回到汉族人手中,并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支配权。自然要对对中原地区地广人少的情形加以调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的重农务本政策,就显得尤其重要。大举迁民到他的老家凤阳就是例证。明朝政府移民垦荒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县,从人多田少的地方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曾有规定,对北方郡县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移民垦辟,每户给十五亩,又给2亩菜地,皆免3年租税。朱元璋还设置司农司于河南,专管移民垦田之事,在这以前已下今,凡州、县农民开荒及移民开荒,都归垦荒人所有,作为永业,还责成地方官散发耕牛种籽,使移民、流民能定居附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迁民前后历尽50余年,如果单靠欺骗、捆押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背井离乡对何人、对古今来说都是凄凉的,也是无奈的。过去是为了生存,今天过多的是强调发展。
??? 关于明朝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在我国(记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书体裁中都没有记载!仅有从山西平阳府移民的记载,但从明朝移民分布的18个省(市)(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山西及东三省)自民国以来纂修的大量省志、县志中均有明确的记载?这些省志、县志还大多参照民间谱牒。纠结的事实就是,未见诸史,惟见于谱牒。这互相是不是有矛盾?
??? 我家族谱根据碑志铭文(墓碑在丰县聂庄)记载:“迁始祖讳应瑞公,字凤岗。行二。明末清初游学丰县。代为礼部儒官,后建立聂庄。讳应瑞公,世居山西平阳府翼城县。其五世祖讳宣公在山东东昌府为判官。一再传至时间为明中叶至万历末年回晋。”碑立于清朝康熙乙酉年(1685),是我三世祖毓秀撰立。“其五世祖讳宣公”?不知是依三世祖称呼,还是依一世祖称呼?明中叶1506年—1566年中间。万历末为1620年左右。这个时间段里一百一十余年。“回晋”?回翼城还是山西其他地方不详?且待考!往前在推断,在山西翼城或山西至少还有五世祖至一世祖,按传承年代间隔25—30年计算,跨度一百年历史。就能追溯到明洪武年初。从翼城县志里可以找到答案。因为平阳府的称谓是在1369年明洪武二年确立。“大槐树”移民是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计50年。老祖先因何没随大潮迁移?明代初移民多以无田户、人多田少户、军改民户、罪犯释放户为主。后来政府又制定了条律,规定:三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还规定,同姓同宗着不得同迁一地,不得更姓易名等。可见当时聂氏先祖家境,地位优越或者家族庞大。明中叶“宣公为山东东昌府判官。”明代实行异地任官,洪武年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后虽不限南北,但“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判官在明代职位相当于七品官职。异地为官,也在情理范畴。《大政记》载: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八月,“诏州民户不满三千者皆改为县。”此外,全国尚有234个州。每州设知州一人(从五品),掌一州之政令,同知(从六品),判官无定员(从七品),视其州事之繁简以供其职。凡面积不到30平方里的州,又无属县,不设同知、判官。有属县的,不设同知而置判官。州之属吏还有吏目一人(从九品)。在地方志中的撰写中,知府任主修挂职外,一般都是交与通判、主薄、县丞、典史、判官、或地方上的儒官、儒生兼修。从这点看,宣公为明代判官和应瑞公代为清礼部儒官,虽都为闲官,也显示出书香门第,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