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简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民居简析 ——陕北土窑洞与云南竹楼 陕北土窑洞: 大概是从秦汉时期开始,随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黄土窑洞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地穴式民居 ,在以陕北为中心地带的西北黄土高原上涌现和普及开来了。陕北人居住黄土窑洞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举凡陕北区域内后来所出现的石窑洞、砖窑洞、接口窑洞以及薄壳式窑洞,其实都是由黄土窑洞转换衍变而来的。黄土窑洞实际上已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种母体窑与祖宗窑。镇原发掘的二十多处文化遗址证实,茹水、蒲水两岸遍布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特别是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镇原县茹河南岸发掘据今约五千年的常山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房子和窑穴24座。其中,窑穴16座,“一座为椭圆形直壁坑,15座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这类窑穴形制异常固定,上半部有一段直壁颈部,以下坑形向外渐渐扩大若覆斗状”,最大的底径为4米,最小的底径1.9米,一般底径2.5——3.5米。现存的坑貌尚且如此,窑穴的拱顶由于堆积破坏无从稽考,由现存资料可见,古人所居住的窑洞面积相当可观。考古发现古人的房子“实际属于一种窑洞式的房子。”由此说明,窑洞是我们的祖先抵御自然灾害和猛兽毒虫的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安居工程。 镇原窑洞形制繁多,目前留于民间的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崖窑。崖窑分两类,一类是供人们居住的崖庄,人们依据一定地形,修成崖面,崖面下挖成的窑洞,靠山的叫明庄或半明半暗庄,原面叫地坑庄,有一户为单位的地坑庄,也有三、四户,甚至八、九户为单位的地坑庄,遗存在孟坝镇刘城村的地坑庄就是如此。窑洞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之一,有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特点。其结构基本是直壁拱顶,外高内低,墙壁附以草泥来加固。它承袭了中国古代形成的特有的建筑观念,并由此而决定了它的建筑格局。窑洞民居的建筑特点有二:一是封闭和内向的特点,以窑洞 为主体的居民住宅常以院为中心,院的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窑洞, 中间为主窑两侧为边窑, 群众称之为“一主二仆”或“一主四仆”。院左侧为左膀,右侧为右膀,左右膀能挖窑洞的则挖窑洞,不能挖的就建偏房。前面为高围墙,只留一道门供出入。窑房均面向院内,如同北京的四合院。窑洞庄院的院子是整个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庄院也有几进院的,由外到内,把主窑围在最里层,高墙深院,重重屏障,带有十分明显的封闭性和防卫性,正如《易·系辞》所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有些古老的民宅,这种属性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主窑之上再挖小窑,名曰高窑,从主窑内修暗道,筑台阶而上,在高窑可以凭窗鸟瞰整个庄院全貌,也可以登高远眺,观察外界情况。各窑之间还有修穿栏的,连接整个庄院,也有通向庄外的暗道,俗语窨子。临泾乡段咀村段氏老庄则是这种防卫功能较全的典型。长期的封建私有制,自给自足,自我满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人们在修建宅第时,除封闭性外,还力求在自身范围内造成一个无所不能,于外界无所求的小天地。其内,不仅吃饭(厨房、仓库、庖厩)、睡觉、还包括待客,迎宾等等。就现在看似乎荒诞,然而,目前窑庄民居建设的格局,仍带有其封建的属性,以至影响到公共场所的建筑风格,如学校、医院、食堂、商店,国家机关,先筑围墙圈好一块地,然后慢慢建成设施齐全的房舍。二是以面南为尊,以阳为上的特点。窑洞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今天的民居土窑洞,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提高, 已今非昔比。昔日的连肩子窑,土坯窑,已换成了一砖到顶、钢门铝窗、装潢美观的现代窑。但其经久耐用,经济实惠的特点,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正如一首民谣所云:“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竹楼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阑式建筑”的一种。根据用途及造型差异,可分为宾馆楼、餐酒茶楼、观景楼及景致楼等等,非常适用于旅游景区的观赏,住宿,餐饮等用途,绿色环保,贴近自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基诺族等民族地区。由于傣族竹楼的代表性,现在的竹楼一般都指的是傣族竹楼,又称傣家竹楼。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勇敢善丽的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子。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阑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

文档评论(0)

ea238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