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农副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编 农副业.doc

第六编 农 副 业 建国后1951年土改时,场北乡有耕地13647亩。经过土改和农业合作化,庙行地区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革新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机械,推广农业科技,增加农业投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粮、棉、油以及蔬菜产量不断提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1980年,元麦亩产204公斤,小麦亩产274公斤,大麦亩产245.5公斤,早稻亩产241.95公斤,晚稻亩产340.35公斤,蔬菜亩产3425公斤。1982年后,庙行公社以生产蔬菜为主,成为上海市十大“菜篮子”基地之一。1988年蔬菜面积为7984亩,年上市量42520吨,总收入1575万元。畜牧业实行集约化生产经营。康家、前进、新一、周巷、野桥、场北村先后办起了万猪场、万鸡场、奶牛场。尤其是康家村万猪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猪场,占地3.6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饲养生猪4万头,上市2.5万头。前进村万猪场也是上海大型猪场之一,占地2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饲养生猪2万头,上市1.2万头。1994年1月,时任上海市长黄菊专程到前进万猪场考察。1989年,庙行上市肉猪6.7万头(其中供香港特区6560头),禽蛋4571吨,家禽52.6万羽,牛奶2440吨。牧业净收入642万元,牧业劳动力700人,人均创利5万元,列市郊前茅;禽、奶、蛋三项人均上市量名列全市各乡镇榜首。全乡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18269万元,其中农副业占20%,从事农牧业劳动力1920人(其中外地来沪民工885人),人均收入2581元,劳均收入4285元,在当年市郊农村中属较高水平。 1993年根据市政府“副食品生产向市远郊发展”的战略,庙行镇着手实施“南场北移”,当年新一村蛋鸡场迁至罗店镇王家楼村,前进万猪场迁至顾村盛宅村。1995年,新一万猪场迁至罗店天平村。1997年庙行奶牛场迁至罗店镇王家楼村。2000年场北村奶牛场、前进村西颜奶牛场迁至罗店镇朱家店村,也有一些场迁外省市的。2001年,大康、康联奶牛场迁至江苏昆山,大康万鸡场迁至江苏如皋。2003年,市政府规定外环线以内不再经营畜禽生产,此后畜牧业陆续停办。庙行镇大量土地用于房地产和商贸业发展,至2004年已没有蔬菜面积。2005年农副业收入仅占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的0.09%,已淡出生产领域。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放前,农民受地主剥削,主要是高利贷、地租、出卖劳动力。 一、地主占有土地 解放前,土地多数为地富阶级占有,绝大多数农民无田少地。据1951年土改时统计,场北乡有行政村22个,自然村55个,共有农户l405户,地主4户,二地主2户,地主兼工商2户,工商兼地主2户,半地主式富农4户,富农33户,中农619户,贫农704户,雇农11户,小土地出租者l8户,小商业4户,工人2户。全乡总人口6217人,农业人口5363人,非农人口852人,外乡户466户,占有土地l0563.89亩。外乡业主占地3082.93亩,占全乡1/3弱。其中祠堂占地105.75亩,庙宇占地16亩,会馆占地2.91亩,公墓占地80.64亩,医院山庄占地5.09亩,公所占地5.30亩,学校占地7.99亩,教会占地8.96亩,公司14.48亩,银行2.49亩。场北乡共有土地13646亩,地主每人平均占l6.69亩,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地1.78亩,大多数贫农、下中农靠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维持生计。 二、封建剥削 解放前,大多数农民是靠租种地主田地过日子。农民向地主、富农租田,需订立口头协议或租田契约,规定租额、租期和土地的方位,承租前一般要付押租,押租以当时货币计价,由地主、富农自定,对无能力支付押租者,业主则另立名目,每年除租额外另加租米若干,抵押租利息。 地租主要有三种形式: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有分租和包租两种。分租(分收田)有“五五平分”、“主四佃六”、“主六佃四”、“主七佃三”等不同分收比例。业主负责缴钱粮、修圩、修水利,佃户负责劳力、种子、肥料。秋收时地主开仓收租,往往出现“粮户开仓,佃户无粮”的状况。包租有上利田和副度田之分。“上利田”是由包租人向业主包租后转租于佃户,每亩向佃户收40公斤大米,其中35%缴业主。“副度田”是业主将田面(使用权)、田底(所有权)都转让他人,但未过户,每年仍向旧业主收每千步(4亩)5斗大米负责完粮,新业主转租给佃户,每亩收60%的稻裹子,合稻谷90公斤。 货币地租 又称定租。抗日战争胜利后,物价激剧波动,货币地租数额无法预先确定,主、佃双方先议定每亩地租缴粮多少,缴租时按当时粮价折算缴货币,不缴粮食。每亩租额一般为4斗米(每斗7.8公斤),高的5斗,低的3斗,也有高达1石的。 劳役地租 又

文档评论(0)

egi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