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范围源流与研究_医学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胸痹范围源流与研究_医学论文.doc

胸痹范围源流与研究_医学论文 胸痹范围源流与研究_医学论文 【摘要】 胸痹病名源于《内经》,所论与肺有关,后世中医著作所论胸痹概念不一,范围较广;中内教材及国家、行业标准等则将胸痹定位于冠心病,缩小了胸痹范围。 【关键词】 胸痹内经金匮要略;中医病名;源流   Abstract: The name of chest apoplexy comes from Internal Classic,it views it is related with lungthe works made by later generation of TCM doctors are in different concepts,with broad rangethe teaching material Internal Classic,the national and circle standard position it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shortening the range of chest apoplexy.   Key words: chest apoplexyInternal Classic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TCM disease namesource   胸痹病名首见《内经》、《金匮要略》则对胸痹的病机、主症及辨证论治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内经》、《金匮要略》基础上,对胸痹的认识不断深入,时至今日,胸痹的概念及范围与古代所论已有不同。本文试通过文献追述,结合近代医学,对胸痹范围进行研究,希望能对中医病名研究有所裨益。   1 胸痹范围源流   1.1 秦汉时期 胸痹病名源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说明胸痹与肺脏形态增大和饮邪停聚有关。汉代张仲景指出了胸痹上焦阳虚,阴邪过盛,胸阳痹阻的病机及痛之主症:“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并指出胸痹可见不得卧、心痛彻背、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胸中气塞等症。从临床症状看,仲景虽继承《内经》胸痹之名,但所论胸痹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心、肺及脾胃等病在内。   1.2 晋唐时期 至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不即治之,数日害人。”《备急方》编撰用意着眼于临床救急,心中忽痛、绞急如刺,不治数日害人之论颇似心绞痛发作之急症;而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等又为肺病、支饮等的常见症状;胸前皮皆痛,亦可见胸壁疾患。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胸痹候》中说:“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不利,习习如痒,喉里涩,唾燥甚者,心里强痞急痛,肌肉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背膂。……不治,数日杀人。”其对胸痹甚者的描述基本同《备急方》,但其他胸痹之候颇似咽喉、食管疾患,扩展了胸痹的范围。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论胸痹症状除基本同《诸病源候论》外,并有心中坚、满痞急痛及时欲呕吐等脾胃病症状。   1.3 宋、金、元时期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所论胸痹症状亦基本同《诸病源候论》,认为其病位为胸间、胸膈、心、肺。其所载治胸痹之方除《金匮》方外,还有多方治疗胸痹症见心痛、背痛、腹胀、胸膈不利、饮食难下、心下坚痞、胸背缓急疼痛、气膈噎塞不通、脾虚胃冷不能下食、痰壅、噎塞不下饮食、喉中噎塞唾沫、脐腹疼痛、两胁胀满、心膈不利等。所论胸痹范围更为广泛,包括心、肺、咽喉、食管、脾胃等病在内。《圣济总录》除胸痹总论外,并将胸痹分列胸痹、胸痹噎塞证、胸痹心下坚痞急证、胸痹短气证、胸痛证等论述,所论胸痹范围亦较广泛。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曰:“胸下愊愊如满,噎塞习习痹痛,饮食不下,谓之胸痹也。脾胃渐弱,乃至毙人”。所论胸痹应属食管、脾胃病变。   1.4 明、清时期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曰:“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此胸痹之症也。” 明确指出胸痹即胃痹,所论症状亦为食管、胃病症状。并指出胸痹与胃痛有别,胃痛不因饮食亦痛,胸痹不饮无恙,饮食则痛,而不能下。胃痛易平,胸痹难治。明·虞抟《医学正传》将胸痹的脉证纳入胃脘痛中讨论,认为除真心痛外,其余心胸疼痛皆为胃痛。《本草纲目》曰:“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并提出栝蒌、薤白、白酒治胸痹咽塞,所论胸痹应属食管、胃病;而栝蒌、薤白治胸痹痰嗽之论又似属肺病。《证治准绳》将胸痹附于痞证,认为受病之脏为心脾,心下满而不痛为痞,心下

文档评论(0)

6197318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