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_医学论文.docVIP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_医学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_医学论文.doc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_医学论文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_医学论文 作者:卢斯汉, 韩建德, 陈万山, 胡荣欣, 陈谐捷, 赖英荣, 宋伟南, 陈志浩 【摘要】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皮损主要表现为坏死性丘疹、脐凹状丘疹、溃疡、结节、血痂;外周血CD4+细胞显著减少;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最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最高;病理组织六胺银染色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样病原体,部分有横隔。【结论】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发生于CD4+ 计数少于50细胞∕μL的患者,真菌培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真菌疾病,多发于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包括严重基础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AIDS)患者[1]。自从2000年[2]我国报道首例AIDS并PSM以来,我国的多个地区有病例个案报道。现将我院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3例AIDS并PSM住院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病例资料 53例均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3年颁布的AIDS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3~65岁,平均年龄36(S=14)岁,其中20~40岁35例,占66.03%,病程1周至9月。血、骨髓、皮损、腹水、脑脊液、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真菌培养分离出PM。 1.1.2 流行病学 我院自2002年11月发现首例AIDS合并PSM患者以来,确诊例数逐年增加,2003、2004、2005年的发病数分别为:11、18、23例。53例中HIV感染途径血液或血制品感染23例、性接触传播15例、混合感染8例、传播途径不详7例。病人分布:广东省41例(其中广州市13例),广西4例,江西3例,河南2例,贵州、山东及牙买加各1例。 1.1.3 临床表现 5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消瘦。最高体温39.3~41.2 ℃,表现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37例出现皮损,主要发生于头、面、颈、躯干、四肢,形态多种多样。27例表现为淡红色半球形炎性丘疱疹或脓疱,皮疹中央渐出现坏死性结痂,可见脐凹状改变,其中2例伴肛周糜烂、溃疡;3例表现为头、面部结节、溃疡、疣状增殖、厚脓血痂;3例先表现为脂溢性皮炎样皮疹,后出现坏死性丘疹;2例表现为剥脱性皮炎样皮疹,随后面、躯干、四肢出现糜烂、溃疡、脓血痂;2例表现为脐凹状丘疹、溃疡(图1)。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就诊者11例。呼吸系统损害42例,表现为咳嗽42例,咯痰35例,气促19例、胸闷、胸痛16例。消化系统损害17例,表现为腹泻17例、腹痛或脐周不适14例、腹胀9例、黑便8例、红色稀烂便3例、肝大12例;血液系统损害27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27例,淋巴结肿大13例。 1.2 方法 1.2.1 实验室与病理检查 分析53例患者住院期间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及预后。行血常规、肝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支气管镜、肺部X线、腹部B超或CT检查。对皮损、肺、肝、肾、淋巴结切片,HE、六胺银染色(伊红复染)[3]。 1.2.2 真菌学检查 皮损刮片、溃疡分泌物涂片,镜检;血液、骨髓穿刺液、腹水、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接种于细菌培养瓶,放置于美国VersaTERK细菌培养仪,阳性后转种于2个沙氏琼脂培养基,皮损、痰直接接种于2个沙氏琼脂培养基,分别于25 ℃和37 ℃孵育,每天观察,取可疑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根据菌落形态、产色素情况、镜下孢子和菌丝特征作出鉴定。药敏试验: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方案,应用浓度梯度法(E-test)进行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的药敏试验(采用瑞典AB BIODISK公司生产的药敏试纸条)。 1.2.3 治疗 在联合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基础上,病情重者主要采用两性霉素B首日5 mg缓慢静脉滴注(4 h), 每日递加5 mg,直至40 mg/d,轻~中者用伊曲康唑400 mg/d,或采用氟康唑200 mg/

文档评论(0)

6197318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