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沉沦与救赎:重申教师职业之天命
――海门年会主报告
报告人:朱永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身。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七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著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王阳明《传习录》
1. 危机与天命
两千年后的今天,以教育为职业的人们在读到这段对话时,一定会以自己切身体会引发深深的共鸣: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工作时间之长,工作要求之高,工作对象之复杂,工作竞争之激烈,已经造成了普遍的无力感和怨愤,赋予了“愿有所息”与“生无所息”这两个词一种当前时代的特定含义:职业倦怠。
这一职业倦怠,从表层讲,它是教育中应试主义与市场主义合谋的结果,而应试教育本身又是市场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应试教育把成长中的孩童和引领他们的教师,一起赶入了斗兽场中,而全然听不见他们心灵痛苦的哀鸣。这种对竞争的病态强调,导致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知识与生命之间乃至于自我的分离。进一步地,也导致了师生陷入“囚徒困境”而不能自拔,使教师一天天地被格式化,丧失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自我的永恒探询。
这一危机更深层的背景,是中国超速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对人的异化。随着维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现代化的物质进步也带来了它的副作用:物对人的控制,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对人的重新塑造。这些现代工具不但摧毁了传统的文化系统及核心词汇,还塑造了人的欲望、爱好、感觉、思想,进而塑造了人的伪自我,消解了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本真感觉,让人从此丧失了把握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在超级现代性中重塑人类灵魂的尊严,这本来正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但不幸的是,教师本身也在这种市场文化对人的塑造中日益丧失了对生活、自我以及未来的感觉与把握能力,日渐陷入恐惧、烦躁、孤独与焦虑之中。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现代性自身发展的宿命,所有人都已被迫卷入这场精神危机之中。但是,正如数千年前当周王朝的旧文明处于“礼崩乐坏”的时刻,不同的学派曾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应对这场危机,并在那样的处境下诞生出中国真正辉煌的思想一样,危机本身是一种契机,而人类的尊严,正体现于人在这种危机前的抉择与挑战。
在市场主义、应试教育及职业倦怠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选择选择了以社会认可的名利为人生目标,通过公开课获奖、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式确立自己的价值;而有些人则对一半出乎想象的西方教育尤其是另类教育悠然神往,夏山学校、巴学园、华德福,似乎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和桃花源——虽然这些教育事实上在西方同样处于极边缘的位置。现实中的无力感,还往往与对当下政治、教育的激烈批判,对各种理想教育的误解融合在一起。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则或自觉地认同应试制度,在你争我斗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获得成功感,或采取一种犬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