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朝的墨刑制度与沈家本
对于墨刑的研究
南玉泉+
墨刑,又名黥刑,三代已有。《尚书·吕刑》载“墨刑之属三千”,
西周铜器《伥叵》亦有关于墨刑的记载。战国秦朝,墨刑渐盛。汉承
秦制,相因未改。汉文帝有感齐太仓令少女缇萦上书言语真切,亦悟
“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
母之意哉!”①遂诏议除肉刑,自此墨刑始废。魏晋以降,间或有之。
隋唐则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之正目,而尽废肉刑,因此《唐
律》无刺字之文。后晋天福间始创为刺配之法,宋元及明亦沿用其法。
清人人关,先是“准依明律”,后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该法典
“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及后修颁《大清律集解》与《大清律例》,明
律刑制仍被袭用。清朝沿用旧制二百年来,律例随“时”修改,刺字
规程愈加繁密。现就清朝刺字的相关制度及沈家本对墨刑的研究论述
如下。
一、清朝的刺字制度
清朝的刺字制度承袭明代,在没有接受外来文明之前,统治者把
刺字作为惩处罪犯的重要手段,而且规范的越来越细密。刺字在清朝
为附加刑,根据罪犯的行为、身份、发配地点而刺不同的字样。《会
典》对此有原则性的规定: “凡犯盗逃者,刺。谋故及拒捕杀人者,
刺。死囚决不待时者,刺。旗人刺臂,奴仆刺面。民徒罪以上刺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
①史记》卷一孝文本纪》。
567
杖罪以下刺臂。再犯者,亦刺面。刺面在鬓之下,颊之上。刺臂在腕
之上,肘之下。逃犯刺左,余犯刺右。初犯刺左者,再犯、累犯刺右。
初犯刺右者,再犯、累犯刺左。罪名刺左者,地名刺右。罪名刺右者,
地名刺左。字方一寸五分,画阔一分有半,并不得过限。立决者,狱
成即刺;监候者,奉旨始刺;余犯悉于起解责释之前刺之。若官员犯
侵盗,旗人正身脱逃及准盗论罪与妇人有犯者,不论轻重皆免刺字,
自应于名例五刑律后热审事例之前并载入,以为诸律刺字之统,较与
律意相符,以例查用。”实际上,清刺字制度混乱,在执行中往往随
意,“有例文不著而相承刺字者,有例文已改而刺字未改者,其事桎为
纷糅。”①乾隆年间曾任刑部官员的进士吴坛编篡《大清律例通考》一
书,内有关于刺字的内容,但是只限盗贼犯起除刺字律文。后清人沈
湘癸、沈家本都对刺字规定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据此可了解清朝刺
字制度的详细规定。
1.刺罪行
刺字是对罪犯的一种羞辱,一般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刺“凶犯”
二字,如纠集众人行劫狱囚,阻杀官兵等,无论首从均刺“凶犯”二
字。有的刺字内容则带有侮辱性质,如男扮女妆,左面刺“奸民”二
字。也有的因罪犯特定的职业身份而定,如粮船水手聚众滋事,罪应
徒流者左面刺“不法水手”四字。京外在伍兵丁脱逃被获及逾限投回,
左面刺“逃兵”二字。军营脱逃之余丁左面刺“脱逃余丁”四字。随
征雇工奴仆逃回剌“逃丁”。但大多数所刺字样反映的是犯罪的行为特
征,如:窝留积匪者,左面刺“积窝”二字,其未经造意同行但经窝
留罪止杖徒者,左面刺“窃窝”二字。窃盗窝主分别臂面刺“窃窝”
二字;旗下家奴吃酒行凶,左面刺“吃酒行凶”四字。聚众伙谋抢夺
路行妇女者,左面刺“抢夺妇女”。抢夺妇女行奸者,左面刺“奸犯”
二字。师巫假降邪神,煽惑人民者,左面刺“左道惑众”四字。匪徒
将各种避刑邪术私相传习者,左面刺“私传邪术”四字。传习白莲、
卦卜等邪教,拜师传教的,徒惑众者,左面刺“邪教惑众”四字。罪
应军遣者,左面刺“传习邪教”四字。刁民因事哄堂塞署,逞凶殴官,
①沈家本:“删除律例内重法折”,载《寄移文存》卷一,民国刊本《沈寄移先生遗书》
甲编。
568
聚众至四五十人者,左面刺“抗官”二字。由此可见,所刺字样中以
行为特征最为普遍。清朝刺字中,还有根据行为人在共犯中的地位而
定刺字名称的,如叛案内胁从各徒,左面刺清汉“胁从匪犯”四字。
还有根据人犯是身犯还是被连坐而定刺字名称的,如大逆缘坐人犯左
面刺“大逆缘坐”四字。
2.刺部位
按清刑制,刺字有在臂上,有在脸部。刺在臂上的,其部位在肘
之下,腕之上,上不过肘,下不过腕。每字各方一寸五分,每画各阔
一分五厘。刺在面部的,在鬓之下,颊之上。初犯杖罪以下刺右臂,
徒罪以上刺右面,再犯、三犯不论罪之轻重,并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