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动性.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语文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动性.doc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浅谈语文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结合(网友来稿)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发展呢?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⒈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悦心境形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消除“尊严式”或“真理式”的师者形象,打破陈规,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辩争。教育者不仅仅视学生为接受启蒙的对象,还应视他们为“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主体”。不管这个学生是“绝顶聪明”还是“非常不济”。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而且,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教育者要有这个意识,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使这个意识得到充分落实。 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同时也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教育者要承认学生发展存在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性,需要我们教育者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学必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得以体现,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如果只是教学上的一刀切,就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⒉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远远不够。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创新的不尽人意,制约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形成。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总是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虽有貌似“创新”的做法,到底也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无法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我们的做法是,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探求学习规律,提高读写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确定学生的主动地位。 学生要主动发展,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是急功近利,忽略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⒈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学、会学、善学”的主动学习过程的必要步骤,也是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要手段。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习惯,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意志力的手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⑴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书写端正,字迹清晰,不写错别字,不马虎了事,不应付作业,这个习惯形成了,无论对学习的基本功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都是必要的。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有的老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的短期效益,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写字马虎,错别字百出,学习品质不好,结果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试验初始,就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和学习习惯,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成功的。 ⑵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过去,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把要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都包办了。例如,让学生查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而不是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处理这些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也就加深了认识,而且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果总是要像管家婆那样,往往在教学上造出不健全的婴儿。 ⑶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要让学生扩大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走进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