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之我见.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之我见.doc

略论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之我见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两者孰大孰小,不言自明。然后世对此二者之关系,甚少探究,无明确之分野。予谓当今学界中人,不可不察,窃以为划分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须明确两条主线。 中国文化,涵概中国之各种学术,简称国学,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不一而足。有清以降,以《四库全书》编撰目录,分经、史、子、集四部,即经学、史学、诸子、各集本,故谓之四库全书。自上三代即夏、商、周发轫起源,经周公、孔子、孔安国、刘向父子、贾逵、马融、郑玄、王肃,辗转至唐孔颖达、陆德明辈,殊加释解,至于北宋周敦儒、二程、张载、邵雍,所谓“宋五子”是也,继于朱熹,集大成焉,究子所谓尊德性与道问学,推义理与章句并重,创宋儒学——理学,朱熹于宋学之地位、于中国文化之地位,孔子之后,一人而已矣,继孔子学说于隔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千余年后,其为集大成者也,于中国文化传播厥功至伟。而陆九渊谓朱子惟重义理,只究尊德性,故创立心学,殊失偏颇。继朱子、陆子后,王阳明继承陆子学说,自成一家。至有清一代,康熙、雍正为维护满人统治,压制汉人势力,禁锢文人思想,文字狱大兴,学者为避祸计,皆不论经世济用,咸埋首于古旧纸堆,尤以乾隆、嘉庆年间学者为重,名重一时,后世称“乾嘉学派”如顾炎武、黄宗羲、傅山辈,屡被朝廷强征博学鸿儒科,纵强而终不能屈其志,诚为汉人学者之正统宗师也,此一气节,亦深为学林之标榜矣。随启发天下学者,不论政事,专心治学,探究文字、声韵,所谓训诂学也,亦称朴学、小学,代表认为有著名者戴震、段玉裁辈;亦有学者探究经史记载传承之真伪,旁征博引,穷治学于浩瀚书籍,考证校雠,所谓考据学是也,著名者章学诚、阮元、毕元辈;亦有学者于周鼎汉瓦间费糜一世,所谓金石学是也,亦有学者毕生研究甲古文字,所谓甲古学是也,后世名家如王国维、罗振玉等“甲古四堂”,林林种种,赘不胜书。乾嘉学派,对中国现代文化之影响,当推第一,受其惠泽者,枚不胜数。然清季康南海、梁任公之“戊戌变化”“公车上书”,随意歪曲国学,乃有章太炎、刘师培等与之论战,激发国学又一高潮,然未几,胡适、陈独秀所倡导之“新文化运动”风生水起,引发“五四运动”,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承数千年之文化,西风日渐,摈弃国学,推动白话文字,国学丧矣。惟中国现代最伟大之历史学家如陈寅恪、钱穆,国学大师陈梦家、杨树达辈,抱残守缺,勉力守节,为中国文化之最后守护者也。于倭寇大举入侵、亡国灭种之际,钱穆宾四先生为中国文化计,费时数年,终完成其煌煌巨著《国史大纲》、《国学概论》等,主张文化不灭国未可灭之论,振奋国人抗战决心,实乃有大功于中华民族也。然随民国退缩台岛,大陆之学者迫于政治高压,噤若寒蝉,未敢有作仗马之鸣者也,随文化革命之兴起,国学更作死灰是也。更以陈寅恪先生之天纵奇才,乃不得不放弃足以冠绝中外之隋唐政治史研究,改弦易帜,以秦淮名妓柳如是、清才女陈端生为题,以双目盲蔽、腿残年衰之身,凭借其平生博闻强记之能,旁征博引,成《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此亦为中外学界之闻事也,诚可叹也!诚可哀也!随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交流之发展,国人乃稍知吾国家吾民族乃有国学此足以傲立环球学林之瑰宝,遂有三二国学大师之弟子如季羡林、余英时、杨伯峻公,乃敢继前贤治学方法,奔走鼓吹,四方呼吁,培植后继,提携英才,为中国文化之薪火相传而使之不灭,在不遗余力。此一主线,当为中国文化之主线。 中国文学,乃文学之道耳。无非古之《诗经》、战国楚屈原《离骚》、《问天》、《九辩》,宋玉《风赋》;秦李斯统一文字后之文章;汉司马迁、扬雄、司马相如、枚乘、张衡等之词赋;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作之汉乐府;至两晋间以曹氏父子为代表之“建安七子”之诗歌及以嵇康为领袖之“竹林七贤”之玄怪清谈;南北朝之庾信、左思之诗歌;至初唐射洪男子陈字昂、初唐四杰之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之李白杜甫,晚唐之小李杜(李商隐、杜牧)等之诗歌,至宋之陆放翁、苏轼、欧阳修、晏殊、周邦彦、晏几道、辛弃疾、李清照等辈之长短词;文学之道,淤滞明代,纵有所谓“前七子”、“后七子”,“三杨”等,然鲜有大家,惟张岱为李后主、晏小山一派人物,不世之特出也;小说终为小技末流,难登大雅;有清一代,于词而言,除清初朱彝尊、陈维松、纳兰性德外,尚有王念孙、吴伟业梅村余二三子,惟曹雪芹为李后主、晏小山、张岱、纳兰容若一脉人物著《红楼梦》,其余无他,惟以蒲松龄等落魄文人秀士著些许小说,借古讽今,寓书言志,然纵是流传后世,终为流俗伎俩,未入流也。唐宋遗响,文学之道,颓势日显,回天无力矣。至于民国,除苏曼殊、李叔同等杰出之文人外,钱玄同、刘半农、周氏兄弟、沈从文等公尚能承接文学之任,至新月派中人如徐志摩、戴望舒者,以一、二篇现代诗歌徒享盛名数十年者,吾不以为其可称得上文人二字,至于当代,文学更沦落到小说即文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