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浊益肝肾思想应用于中医心病与理论探讨.pdfVIP

化瘀浊益肝肾思想应用于中医心病与理论探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f.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江苏尢锡) 化瘀浊益肝肾思想应用于中医心病的理论探讨 陈文鑫H刘德桓2郭伟聪2叶靖2吴志阳3邱岳明3 (1.福建省泉州市医药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00; 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3.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福建福州350001) 化瘀浊益肝肾思想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刘德桓教授根据中 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治则。经临床试验n’2’3、 劓,此治法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而且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提高左心室舒张功 能,以及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并在应用于高血压合并代 谢综合征的研究中∞“1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在临床上,化瘀浊益肝肾法还广泛地 、应用于中医心病的治疗,现将此治法思想在中医心病的应用进行初步理论探讨, 总结如下。 1中医心病的概念及病因病机认识 “心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心病者,日中 慧,夜半甚,平旦静”,“心病者,胸中痛,……”;《素问·病传论》谓“夫病传 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痛,……”。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其外,功能有三:其一, 心主血脉,《素问·痿论》日:“心主身之血脉”;其二,心藏神明,《素问·邪客 篇》日:“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三,开窍于舌,《素问·脉 度篇》日:“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从对心的这些功能的叙述来看,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心”虽与现代医学心脏的某些生理功能有相似之处,但又超 越了现代医学中心脏的功能认识,而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免疫 系统和代谢功能等有关口1。在五脏六腑之中,心为“君主之官”,至关重要;心 主血脉,心主神明,因而心病在脏腑病证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病病位在心,其发 病是由于心脏阴阳气血亏损或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为痰浊、血瘀、寒热、 风火等外邪所犯。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医心病”的产生是由“痰 t作者简介:周亚男(1984一),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临 床工作。 282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江苏无锡) 致瘀”的病机所致,也提示了痰浊引发瘀血的过程陋1。刘师认为∞1,时人过食肥 甘厚腻,易生痰浊,痰浊内盛,易致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痰浊阻于心窍清旷之 区,则闭阻心之阳气,心脉不畅。从现代诠释,主要是因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失衡,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饮食摄入过多,纤维素及矿物质摄入减少, 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减少,导致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脂质异常,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内膜增厚硬化;血液浓粘稠,冠脉管径变窄,甚至堵塞,诱发诸多疾病,其中与 心病最为密切相关。 2化瘀浊益肝肾思想的理论渊源 瘀浊为病,即痰瘀之浊邪致病,病机繁杂,病程缠绵。痰者,可随气机升降, 形成诸多疾病,故有“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说。瘀血,不仅失去正常的血液濡养 作用,而且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运行。痰与瘀血可相互影响,交错为患,胶着难 解,形成顽疾。痰瘀为病,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言:“若 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 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诸病源候论》日:“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 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痰瘀理论逐步完善,并较 完整地提出了“痰瘀相关学说川101,强调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念。痰瘀既 为津血所化,津液和血的生成输布或排泄有赖于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 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故气机失常可致痰浊 瘀血的产生。若气机阻滞,气不行水,津液停聚,内生痰饮水湿:另一方面气滞 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阻滞脉络,结成瘀血。若气有亏虚则气化失职,水湿运化 失常,津液凝聚蕴而成痰;气虚则运血无力,停而成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 步,人们对痰、瘀及痰瘀互结有迸一步的了解,临证时亦发现痰证多兼瘀证,瘀 证亦兼痰证,痰瘀相互胶结,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还有学者提出了“痰瘀 互结、毒损心络”的学说哺3,认为病久不愈,正气亏虚,或情志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