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TM技术原理培训教程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5
第二章 基于ATM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 ISDN) 7
2.1 B-ISDN ATM参考模型 7
2.1.1 参考模型物理层 8
2.1.2 ATM层 9
2.1.3 适配层 AAL 13
2.2 B ISDN参数配置 14
第三章 ATM标准 15
3.1 ATM交换系统 17
3.2 ATM交换机功能模型 19
3.2.1连接功能 19
3.2.2 控制功能 20
3.2.3 操作维护网管功能 20
3.2.4 ATM交换机构的拓朴结构 21
3.2.5 交换拓朴结构 23
3.2.6多级互连网MIN 25
3.3 ATM交换的控制机理 26
3.3.1 信元交换路由选择的控制机制 27
3.3.2 信元的缓冲机制————排队策略 28
3.3.3 竞争消除机制——仲裁、网络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31
3.3. 4 信元的复制机制和合并机制 34
3.4 ATM交换系统功能设计 34
3.4.1ATM交换系统组成 34
3.4.2 ATM交换终接部分——输入和输出模块 34
3.4.5ATM交换多级互连网部分 35
第四章ATM网互通接口设备 38
4.1 ATM交换系统与帧中继网的互通 38
4.2 ATM交换系统与基于64Kbit/S的TSDN互通 38
4.3 2Mbit/S电路仿真接口 39
第五章 网络信令 39
5.1 信令协议栈 40
5.1.1 UNI信令协议栈 40
5.1.2NNI信令协议栈 40
5.1.3 ITU-T和ATM论坛信令协议的对应关系 41
5.2 信令能力集 41
5.2.1 Q.2931信令 41
5.3 ATM网局间信令 43
第六章 网络管理 43
6.1 ATM网络管理结构和功能 43
6.2 ATM网管协议 46
6.3 管理接口 48
第七章 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48
7.1 连接接纳控制CAC 49
7.2 使用参数控制UPC/网络参数控制NPC 49
7.3 明确前向拥塞指示EFCI 50
7.4其它控制功能 51
第八章ATM/BISDN 一致性测试和互操作测试 51
8.1一致性测试 51
8.2 ATM互操作性测试 53
第一章 概述
现代社会正以迅速的步伐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在全球各国或地区,已经或将要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通信网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通信网是以电路交换为基础的电话网。至今为止,电话网还承担着整个通信网的大部分通信业务量;全球预期约在2002年,数据通信的业务量要超过电话通信的业务量。当前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应用正以爆炸之势在发展,尤其是Internet如同燎原大火已传播到各处。现有通信网主体采用的电路交换连接为基础的同步传输模式STM体制,已难以满足计算机数据通信的高速突发业务迅猛增长的要求;也难以满足用户终端对视频业务的多项要求。从现有通信网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 ISDN或综合宽带通信网IBCN(二者同一内容,名称不同)过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由于微电子技术和光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提供高质量高速率的传输系统、交换系统和节点处理系统,使得通信的各种新系统新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异步传递模式ATM的构思和相关技术最初是由美国ATT贝尔实验室和法国CNET两个研究中心于1983年提出的。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前身CCITT于1988到1990年以加速程序的方式提出了有关ATM的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奠定了ATM的基础,并确定了大部分有关的参数,ITU-T接受ATM作为B ISDN的最终解决方案。不同的组织机构先后都制定了ATM的试验网计划,在1993-1994年间,在美国、欧洲、日本的操作营运部门都宣布了试验网和商用业务计划。ATM在因特网的骨干网和高速局域网的应用十分成功。中国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ATM宽带试验网(引进和自行研制ATM宽带交换设备同时进行)。ATM作为未来通信网B ISDN的统一平台融合电路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的前景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应该看到,ATM宽带网标准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由于ATM技术的复杂性,标准的制订比较迟缓,未能大规模地得到全面应用,成本居高不下;在实现端到端业务的两个重要方面未能达到期待目标;即在话音的端到端业务上无法完全取代现有通信网的STM体制;在因特网高速数据分组业务上,又面临着1997年出现的吉位线速路由交换器的竞争,由于性能价格比的因素,因ATM成本过高,已经失去了一定市场。迄今为止,现有通信网网络技术有三种;即基于电路连接的同步传递模式STM技术,基于无连接的分组交换的IP技术和异步传递模式ATM技术。STM和IP是已经成熟了的技术,而AT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