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教育演变和教育精神.ppt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讲教育演变和教育精神.ppt

* * 教育原理 第一讲 教育的演变与教育精神 [本讲参考书目] 1.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大1996年7月。 2.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1994年2月。 3.[日]岸根卓朗《我的教育论》,南京大学1999年9月。 4.[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大1999年3月。 5.孟宪承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1985年6月。 6.孙培青等《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大1997年8月。 7.滕大春《外国教育史》,山东教育1995年5月。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演变 1.教育起源的理论 生物进化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与学生。生存竞争的存在是产生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小的动物。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1870--1944)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大会的报告中也曾提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心理 模仿起源论: 亦称“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 美国学者孟禄首倡。他 从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生物起源论 者忽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 始社 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 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 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在他所著的《教育史》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彩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中的所有基本特点”。 即承认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苏联米登斯基著《世界教育史》把上述观点概括为“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简称“心理起源论”。 社会需要或劳动起源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教育界在讨论教育本质的过程中,针对劳动起源论的不足,提出了教育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观点。主要理由是:(1)教育与劳动同属于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实践活动二者不是主从关系。原始的劳动解决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劳动生产物,教育生产人(社会化的人),不能把生产人的教育看作起源于生产物的劳动。(2)教育不仅传递劳动经验,还传递人类生活所需的其他经验,如人类集体活动的规范,风俗习惯,避灾遇害的知识等。(3)人类个体和社会需要,可以分为三类:人类生存、安全、种的繁衍等方面的需要;劳动交往、社会活动的需要;认识、美的享受和自我实现等精神生活需要。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的整体需要过程中才产生了教育活动。 二、教育的演变与发展 1、原始教育形态 教育活动方式:劳动中传递经验(如印第安人);日常生活经验的传递(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伏羲始画八掛列八节而化天下《尸子》);原始宗教与乐舞(如美洲土著人)。 原始教育形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教育的简陋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十分简单的;第二、教育的平等性,这是教育本质精神的重要萌芽;第三、教育活动融于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和原始宗教活动中;第四、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并未与生存功能分离。 2、古典教育形态 基本模式:学校的产生、中国的官学、私学;欧洲的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七艺(意为七种自由的学科,西塞罗认为是文学、修辞、哲学、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经卡佩拉《费洛罗济和美求利的婚姻》演绎成型)教育、教会学校。 第一、教育成了相对独立的和具有专门意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显现较为明确;第二、“识知”形态和精神价值构成了教育的主导内容,这就使得教育能涉及到人的认知层面和精神领域。第三、教育的附属特征鲜明,带有浓厚的阶级性、等级性、宗法性,使教育的本质开始变得错综复杂;第四、教育与社会生产及知识经验相背离,导致教育自身发展的障碍和功能的萎缩。 3、系统形态的教育 第一、制度化教育与连续性教育系统的的形成并走向立法保护; 第二、学校与教会分离,走向世俗化。作为义务的强迫教育出现。 第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及社会其它活动相结合,课程内容的丰富与专业、职业教育的出现; 第四、偏重知识的学习(教学)而导致人文价值的失落;教育作用力的多样化和多面化、社会对教育期待值的增高使教育的运行过程中负荷增大。 第五、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权力参与等。 4、当代教育形态及其发展趋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不同时代提出的教育口号中可以看出现代大教育形态的大致模型和主要特征,由“终身教育”、到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