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 学 智 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 学 智 慧.ppt

儒 学 智 慧 奉化电大 王裕成 2010、6 仁义,征服人心的王道 仁义既是儒家智慧的理论基石,又是这一体系的核心 晏婴与北郭骚的故事 舍生取义 北郭骚认为,品行高洁、才能出众的晏子被迫流亡,意味着齐国政治动荡并趋向腐败,在列国争雄的时代,极可能引起其他国家对齐国的军事进攻,引发可怕的政治军事危机。为了国家安危这一大义,他宁愿用自杀去警示,此为其一;当然,不可否认,他的自杀,也有酬谢晏子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的成分。 “仁”的内涵极为丰富,对个人而言,它是指崇高的内在品行;从人际关系而言,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义”是指人在一切行为活动中应该遵循的最高的道德法则,是人别无选择的最高的义务和责任,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 儒家认为人心是善良的,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每个人都能而且有资格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都能成为仁人志士,甚至修成为圣人,这一思想赋予每个人独立的人格,是对人的尊重和肯定;同时,也为人的内在能量寻找到出口,为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自修,明白了仁义的内涵,并且能够躬行仁义,不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展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必然会获得大众充分肯定,得到社会的极大尊重。在当时思想蒙昧、社会黑暗的时代,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按这样的方式生活,人生将是美妙和光明的!有了仁义的价值观,人的心灵是充实而丰富的!两千年来,靠儒家的这一信条,中国人有效地化解了内心的矛盾冲突,解除了精神上忧疑和恐惧,建立了稳定的道德和人格,故而,因心理疾患自杀的人很少,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仁义的精神力量和神奇作用。 至于国家,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君主为政以德,视民众为国家根本,爱民富民教民,与民命同忧同乐;国君对大臣推诚相见,臣子对国君衷心爱戴,竭力辅佐;臣子待民众如子女,民众视官员为父母,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大同世界,构建国泰民安的理想国家。 更重要的是,儒家的思想并非要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恰恰相反,它立足于现实,并给出实现理想的具体途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径分明,台阶清晰,既有现实的可行性,又有无限的延展性。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与等级、秩序、过程、效应相关,而宇宙中万物,无不与这些范畴相关。 宇宙无限宏观与微观,时空及其日月星辰,也无限复杂与微妙。它们又都处在运行不怠、变动不居之中,然而少见错乱、悖逆与冲突,何也?宇宙的特性与规则使然。宇宙以真实、善良、宽和为特性,因此其一切规则,也都遵循这些特性,并且维护这些特性。从精神的一面说,宇宙的不同时空之间,等级不可谓不森严,差异不可谓不巨大。从物质的一面说,宇宙的不同天体或尘沙,它该拥有多大范围,它该遵从哪种轨迹,都有严格而绝对的界定。从生命的一面说,生命在成、住、坏、灭及生、老、病、死的过程之中,诞生在何时,败坏在何时,终结在何时,也都毫厘不爽。 对应到尘世,人必有差异,物必有轻重,事必有缓急。尘世是宇宙中极低的一层时空,因而道德低下,人心杂乱,物欲横流。如果再无心法的约束与礼仪的规范,人便无法掌控自我,也无法彼此认同、协调与共存。人人无法共存,人类便不复存在,宇宙在尘世的一层也便无存。 礼即应势而生。上应宇宙之大势,下应尘世之颓势,以和为贵,以善为本,人便有所遵从,有所顾忌,有所依赖。 尘世之礼,虽然繁复,目的却在事情顺畅,人际和谐,善念彰昭。坚守礼仪,即使内心有异,也能抑制非份之念、非常之举。人能不断自我抑制、自我调整,人的善念与正念,也就越来越强大。 不欺天,亦不自欺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欺人,实则自欺,因为人可欺得一时,却不能欺得一世,一旦真相大白,受损者仍是自己。欺天,更是自欺,因为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来又只按照宇宙的特性均衡一切。 人之所以愚迷,即因不相信天理,不明白因果,不畏惧宿命,不崇尚正道。 敬天,所以不妄;知天,所以不伪;自信,所以不虚;少欲,所以坚定。真实地对待人事,即与天道相合。反之,即与天道相悖。前者,天必助其顺畅。后者,天必使其败亡 以人为本,人性向善 儒家并不否定人有生物本能,其次,人的认知与感受能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荀子认为,是“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荀子还说过:“人之异于禽兽者,以其有辨。” 说明儒家的孔、孟、荀对于人的潜能有一共同信念,就是“人性向善” 一般人以为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针锋相对,而事实上呢?这是他们对于“性”的规定不同所致。他们的真正歧见在于“天论”而不在于“人性论” 孟子比喻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