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产生及克服措施.docVIP

浅谈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产生及克服措施.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产生及克服措施   有些小学生在上课时常常有一种难熬的感觉,40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漫长、痛苦,在老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方面老师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即使懂了也不举手,不发言,就像上课时没有这些人一样;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老师不关心、同学也不关心,老师提问从来不请他们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多余的人”。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种孤独感。   一、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产生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上课时,虽然全班学生都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面对着同一位老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组织或自身参与程度上的不同,学生在心理上可能“离群”,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于热热闹闹间仍感到“无依无靠、孤单烦闷”。   调查研究表明,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时间里,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交往所占比例为73.6%,这主要表现为个别学生带领全班学生朗读课文,或学生到台前做示范表演等形式;在师生交往的时间内,教师所进行的言语交往对象不是个体,就是全班,而仅有0.2%的时间是与学生小组交往;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中,“回答”类占交往行为的93.8%,而“提问”与“异议”类行为的比重极小,分别仅为1.7%与2.7%。   课堂言语交往情况表明,小学生在上课时确实存在着“孤独”心理,这与下列因素有关:1.某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上课时,教师只注意师生之间的交往,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不应只发生在课堂之外,也应开展于课堂40分钟之内,不然,学生往往不能真实地暴露学习中的困难与缺点,也就无法避免课堂上存在“被遗忘的角落”。2.学习小组尚未成为课堂教学的功能单位。缺乏小群体的学习活动,除了全班的“大集体”活动,就是“孤独的个体”。3.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受动”心理,他们很少或很不愿意自己去启动师生交往,更多的是等待老师赋予自己“主动”的机会,这往往被视作孩子听话、懂事这类良好的表现,学生行为上的“圈地”特色加深了心理上的胆怯、保守以及日复一日积淀而成的孤独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孤独感长期不能消除,不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孤独感会无法避免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中,可能导致病态心理。   二、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措施   (一)师生平等是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前提   师生平等,是指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尊重、关心和严格要求,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应当学会尊重学生的现在,并以学生的现在为起点,把他们吸引到与自己合作的教育过程中来,使学生意识到教师要真心接纳与尊重他,让学生以“真我”和教师交往;视教师为知己,这样他就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几个环节:1.人格引导。教师须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知识、真诚的情感,用自身的人格去引导学生在健康的大道上茁壮成长。2.以情激情。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发每位学生的爱心。师生间的对话要向坦诚型发展。对困难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多用肯定、赞赏、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形成情感共鸣。3.意见沟通。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及班级活动的意见看法,采纳合理的建议,求同存异。如设立意见箱,随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定期召开专题班会,共同探讨班务中的问题。4.情境创设。当学生最需要关注、理解或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最佳时机。如:学生在课堂中遇到失败、寻求帮助时,及时给予爱的温暖。这样在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方面都得到了尊重,因此能得到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有利于发挥主体精神和丰富完善主体人格。教师绝对不能盛气凌人地对待学生,而应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思维,共同探讨,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   (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是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关键   小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时,即使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独的,因而克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孤独心理,组织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是关键。过去教师常常习惯于发出这样的指令:把书翻到第xx页、齐读第xx小节、回答第x题作业……要求学生“听牢!”“记住!”……学生被动地受指挥,一旦跟不上老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节奏,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学习,事实上这样的课堂也不允许学生发挥创造性主动地学习,他游离于课堂“主流”之外,孤单寂寞,自信心降低。教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而不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认识、把握和组织的要义不在于教师自己从中吸取多少,不在于创新知识,而在于为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提供最适宜的对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