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_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pdf

生态翻译学_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翻译学_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pdf

2010年第4期 外语研究 2010,N04 Research SerialNo122 总第122期 ForeignLanguages [编者按]本栏编发这一组文章,意在关注如何为繁荣的中国翻译研究带来一点“新意”,以使之在深度和广 度上继续有所开拓。这里有介绍,有论述,有证明,也有质疑。读者也许会觉得其中有些理论似乎并不很“新”, 而且也不全是“中国特色”,这是因为,首先,我们关注学术前沿,但并不主张赶学术时髦,我们相信禁得起一点 沉淀的东西;其次,有效的研究必然基于已有成果;再其次,我们相信学理是不分地域的,虽然研究对象和研究 方法可以具有地域特点。这几篇文章中的观点、理论、方法,如果能让读者从中得到一点新的启示,或者引发一 些认真的思考和有针对性的讨论,本期这个专栏也就算基本达到目的了。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 胡庚申 (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摘要:生态翻译学在新世纪之初应运而生,既有全球因素,又有中国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既 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本文指出,“关联序链”的认知路径、“类似同构”的生态特征、“适应/选择”的理论 体系以及“论/学一体”的同源贯通,是生态翻译学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背景;研究基础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10)04—0062一06 1.引言 年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了“中心”既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可在结构之内又可在结构之外、这样“中心也就并 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将我们所构 非中心”的重要观点(Derrida1967)。70年代,挪 建的话语体系当作这一过程的输出结果,那么,这 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了“深层次生态学” 一结果必然有其发生、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等 (DeepEcology)的理论,将生态学引入哲学与伦理 等。本文即集中阐述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 学领域,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 发展的基础。 重要生态哲学理念(Naess1973),此后又有美国生 2.产生的背景 态哲学家戴维·格里芬等人的发展。这一过程显 2.1全球视野的生态思潮 示,当代哲学所面对的,是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由 首先,它是社会文明转型在译学研究方面的 人类中心观到生态整体观的转向。正是这样的哲 一种反映。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步开学转向,打开了翻译研究从“翻译生态”视角综观 始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1972年,联翻译活动的视野和思路,形成了生态翻译学研究 合国发布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将保护自然 路径。 环境提到全人类关注的高度。中国也随之开始重 2.2华夏文明的生态智慧 视生态环境问题,此后接连提出可持续发展方针 “中国文化在开端处的着眼点是生命”(牟宗 与科学发展观。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维度进 三1997:43)。“生命体悟”可以视为华夏文化思想 入包括翻译学在内的诸多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就是 的一个主流,这其中即含有对“生态”的体悟,体现 时代发展的自然体现。 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生态智慧。这些生态智 其次,它又是现代哲学思想转型的必然结果。 慧以“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为本”、“整体 20世纪以来,在思想界与哲学领域发生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