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 将相和 教案.doc
20 将相和
红星小学 秦佳文
课 题 将相和 课时数 2
教
材
解
读 一、文本解读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便是《将相和》。
“和”之前,必定有“不和”。那“不和”之事因何起?不难发现,问题出在廉颇身上。《史记》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说实话,乍一想起来,心里还真有那么点不舒服。
于是,我静心读文,再度深思蔺相如到底何德何能?竟能位高廉颇,甚至,最后,还让廉颇心服口服。
读完璧归赵,读渑池之会,读负荆请罪。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蔺相如在我面前渐渐站了起来——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靠拳拳爱国之心,靠过人的谋略和勇气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想给蔺相如“下不来台”。而蔺相如呢?回避廉颇而不是怕廉颇,真正原因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如此蔺相如,廉颇还不服么?
当看到课本118页的插图,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这就是我要带孩子走进的广阔的历史天空。
二、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冀教版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做人需要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本文构思精妙,层次分明,矛盾纵横交错,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尤其是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一写作手法更应引导学生重点品味。
学情
分析 学生对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尤其喜欢里面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但因为历史故事距今相隔时间很长,加上课文本身篇幅的限制,无法在逻辑上、故事背景上给孩子一个充分答疑解惑的空间,以至于他们总会停留在故事情节表面的疑问上而无法深入下去品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感人形象。
所以在上课前,应充分让孩子通过搜资料等方式感悟故事背景,老师也要在相关方面做相应补充,方可让他们进入当时的史实中,在当下的背景下深入思索。
教
学
目
标 1.能深入语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1.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美好品质。 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兴趣,走进卷帙浩繁的历史故事。 教学
重难点 课文长、容量大是本篇课文的特点,所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美好品质是重难点。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俱到,紧紧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内容进行读与思,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教成“绝对孤立”,要向课题中的“和”字靠拢。有“和”必有“不和”,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预习
作业 熟读课文,生字组词加拼音。利用网络和工具书查询相关历史背景以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
课文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是什么联系?
你对文章还有哪些质疑? 板书
设计 20 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4J331《地沟及盖板》(替代02J331).pdf VIP
- kb第二版资料(英语)030 KB4 Unit8-1.pptx VIP
- 《A-Million-Dreams》合唱谱SATB钢琴伴奏谱.pdf VIP
- 北京现代-悦纳-产品使用说明书-1.4L 两驱 五座手动青春版 -BH7140UMV-悦纳产品使用说明书.pdf VIP
- 医学继续教育管理制度.pdf VIP
- 剑桥国际英语Unit 8 Book 4.ppt VIP
- 护儿周全童享健康—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pptx VIP
- 智能智能化脑机接口设备考核试卷.docx VIP
- 医院安全消防制度.docx VIP
- 电动叉车充电操作规程.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