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朝阳区志第二十九编文化
第二十九编文化
辖域民间文化溯源于明清时期,主要形式为集中在通惠河流域和东岳庙一带的传统花会。当时有上百个民间花会组织,有名的会档有舞狮、文场、中幡、云车等。还有吹奏乐、剪纸、面人等民间艺术,随着时光流逝,有些组织解散,技艺失传。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朝外大街南坛口朝阳市场旧货摊儿、茶馆、茶铺、风味小吃和小戏园子、地摊表演兴盛一时,有小天桥之称。新中国建立初期,关厢文化馆和高碑店文化馆在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等中心任务中,利用黑板报、小型乐器、老式幻灯机开展宣传、组织业余文艺演出。1958年5月,辖域内人民广播事业起步。一年后,区人委设档案室收集整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档案。区属文化单位逐步建立健全。1983年,街乡文化站全部建成,改扩建新建区属影院5家。此后形成的“五月的鲜花”歌咏、金秋艺术节、夏日文化广场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发展。“八五”期间,区图书馆新馆和区文化馆新馆落成投入使用。民间花会经不断挖掘整理,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添新的内容,丰富表现词汇,突出时代特色,由遗留下来的19档恢复到50余档。截至1995年,区属文化设施面积35万平方米。歌舞厅23家,国营集体书店157家。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央和市属数以百计的报刊、出版社,几十家文化艺术团体陆续在辖域建立或迁入,成为东郊文化的又一特色。
第一章文化单位团体[1]第一节文化馆站高碑店文化馆前身是高碑店村工学团所办民众教育馆。北平解放后由市军管会接管。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配合土地改革,工学团教师、学生排演《白毛女》、《赤叶河》等新歌剧,在东郊各村巡回演出。1950年11月,改组为高碑店文化馆,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设有阅览室、文艺活动室、游艺室等。1954年由东郊区主管。1955年,文化馆工作重点转到农村。这一年,配合农业合作化高潮,该馆及所属文化站深入到11个乡的1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2月,文化馆以和平、东坝、观音堂、辛庄、高碑店等乡为重点,试建农村俱乐部,建点工作迅速,除建立15个中心俱乐部外,还建立29个一般俱乐部和44个图书室,但这些组织有的徒有虚名,有的未能坚持。
关厢文化馆1949年下半年,市政府在朝外大街建市第九书报阅览室。1950年11月1日,市政府决定扩建为市第六文化馆。1953年改名关厢文化馆,馆址在朝外大街普济寺内,占地400余平方米,有阅览室、游艺室。游艺室先后添置幻灯机、收音机及娱乐用品。是年购置电影机,负责放映工作,后移交有关部门。此后,文化馆任务由社会教育转为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主,如举办职工文娱晚会、音乐培训班、科普讲座等,特别是下重点厂开展辅导活动。1954年改由东郊区主管。1955年,市文化局确定该馆为工厂区重点馆,工作人员深入到机织印染厂(现光华染织厂)、华北农机厂(现北京内燃机厂)、总印刷厂(现印刷二厂)、京棉一至三厂等单位,开展音乐、舞蹈、黑板报宣传等工作辅导。馆内举办文艺晚会、文学讲座及各种艺术训练班,组织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曲艺队等业余活动组织。当时,每天到馆学习、排练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群众达500人之多。该馆在全区范围内建立5个工人业余活动协作区,以大厂带小厂,并把文艺骨干培训放到协作区内,先后有百个工厂参加协作区活动,各协作区每周安排文艺演出、舞会、电影、报告会等。
区文化馆1958年,关厢文化馆和高碑店文化馆合并为区文化馆,并迁入小庄新址,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设辅导组、宣传组、农村工作组、礼堂组、行政管理组,有职工5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馆被迫停止活动,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活动场所,职工下放劳动,1975年陆续返回工作岗位。1980后,开展电影、录像、文艺演出、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电子游艺、台球等服务性文化娱乐活动;组织辅导文化站、俱乐部各种业务活动,培训文艺骨干、积极分子及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等;出版小报《芳草地》,发表文学、音乐、美术作品,进行民俗、民间艺术、民间花会调查整理、继承与发展工作;举办美术班、舞蹈班、幼儿教师培训班及儿童书法、青少年吉他、电子琴、手风琴、民乐班等以文补文有偿服务;具体组织协调全区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983年后,每年举办“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1984年后,每年一届“金色的秋天”群众艺术节及春节期间花会表演等。1992年起,投资300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翻扩建,1995年底竣工,建筑面积9246平方米。主楼以演艺、展示和娱乐为主,设有金台剧院、凤朝阳大厅、布衣舞厅、台球厅、展室、快餐连锁店等。配楼以教研为主,设有舞蹈形体练功房、MIDI录音棚、美术书法绘画教室、合唱排练教室等。馆内机构设事业发展部、演艺部、文学美术部、培训部。
农村文化站1951年,第六文化馆和高碑店文化馆分别建广渠门、八里庄、管庄3个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