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清华简《楚居》的古史传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读清华简《楚居》的古史传说.doc

初读清华简《楚居》的古史传说 夏麦陵 清华简《楚居》的古史传说,涉及简文开始的三小段,人物有季连、鬻熊和熊绎三位。徐旭生先生曾指出,“我国,从现在的历史发展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盘庚迁殷约当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开始时),才能算作进入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前约一千余年,文献中还保存一些传说,年代不很可考,我们只能把它叫作传说时代。”(1)《楚居》的古史传说,界限也正是划在这里。目前所见,专门研究《楚居》古史传说的文章只见李学勤先生《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和李守奎先生《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等两篇(2),其他是研究《楚居》某一部分简文,涉及古史传说中的一二问题,或只谈古史传说的一二问题。尤其上述两篇关于古史传说的专论,读后受益颇多,但也有令人不以其结论为是之处。限于篇幅,择要写出几点,以求教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专家学者。 这里不妨按《楚居》简文开始三小段的内容为顺序来展开讨论。《楚居》开头从季连谈起; 季连初降山,抵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 李学勤先生说,“山应是《山海经·中山经》内《中次三经》的騩山,也即《中次七经》的大騩之山,就是今河南新郑、密县一带的具茨山。”其理由李守奎先生说了一点,因为“‘山’与‘騩山’古音极近,是文字异写。”其实,騩山的“騩”,晋代郭璞早就说了,“音巍”(3)。,是影母微部字;巍,是疑母微部字。二字发音部位相同,都是喉音。《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说“大騩山,今名具茨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潩水出焉。……班《志》河南密县有大騩山。山盖与密县接界也。“(4)其实,具茨山的主体部分在今禹州市苌庄乡和浅井乡至新密、新郑交界处。新郑境内也只延续到辛店乡一带。具茨山属伏牛山的余脉。因为《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郑,祝融之虚也。”楚的先祖曾做火正,功劳很大,被命名为祝融。相传新郑为祝融的所在地,所以季连的出生地山,便与《山海经》的大騩山联系上了,进一步坐实到河南新郑、密县的大騩山了。传说时代的世系是在东周时期“祖出一元”的观念下产生的,所以都要与黄帝、炎帝、颛顼、祝融等挂上钩。徐旭生先生说,“传说与神话是很相邻近却互有分别的两种事情,不能混为一谈。”(5)我们应把掺杂神话的古史传说与纯粹的神话加以区别,不能笼统地把古史传说都归之为神话。但《楚居》明显有把古史传说历史化的倾向。这就是徐旭生先生所说的“由于人智的进化,知道了神话的不可靠,就逐渐把古史传说加以修正,加以‘人化’。”的“人化”。(6)李守奎先生说,“《楚居》中有关季连行踪的山、水名称又见于《中山经》,也自成系统。《中山经》所记,集中在西周至战国早期楚人活动的中心地带。”“疑《楚居》中的‘穴穷’与《山海经》中的‘熊山’有关,是穴熊之祖曾经居住过的山。从这座熊山再往东就是‘騩山’了。”“《楚居》中季连降騩山,抵穴穷,可能就是《山海经》说熊山与騩山相邻的折射。”这些论述自然颇有道理。《山海经·中山经》的《中次九经》说,自岷山之首女几之山向东,经过十二座山就是熊山,从熊山再往东就是騩山。岷山至熊山,其间二千八百四十里,熊山至騩山,其间一百四十里。据出土文物,殷一尺约为今5.07寸,周尺更小,约为殷尺的8寸,从岷山至騩山约相当今天的一千多里。正在陕西的南部。此说令人可信,因为那里已有考古上早期楚文化的证据(7)。袁珂先生曾论证《山海经》是战国时期楚人的作品,著作时代从战国中期到汉代初年,著作的地方是战国时的楚国和汉代初年的楚地,作者是楚国和楚地的人(8)。楚人对祖先的遥远的记忆,在代代相传中,张冠李戴,多无定说必然也反映到《山海经》中来。 但李守奎先生认为,《楚居》中涉及季连的地名为什么多见于《山海经》?为什么会出现两套?他有些“猜测”我认为很有道理: 首先,《楚居》中季连的事迹和《山海经》记载楚人其他先祖事迹一样,都来自神话传说,《楚居》是对神话传说的加工。第二,《大荒西经》中所记可能是楚人对其先祖曾在西北活动的遥远的记忆。楚人先祖可能自西而来,逐渐南移,至晚在西周初年,就迁到了丹水和汉水流域。随着楚人的迁徙,这些山水地名也被他们带到了新的居住之地。《山海经》中《中山经》大都翔实可考,有些应当是战国楚人的实录。第三,《楚居》中季连的行踪可能有楚族迁徙的影子,但如果是移植的地名,就难以据此确考其准确的方位。 楚王族定居于江汉平原后,不仅把原来居住地的地名带到了新居地,而且把代代相传的关于先祖的神话传说和信仰也写入自己的历史如《楚居》中。其中不能说没有把神话视为信史的成分,不能说没有张冠李戴之处。于省吾先生有句名言,对古代典籍,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要靠考古材料(9)来证实。所以对汌水即均水、顺水或洵水的说法,或从音韵训诂的角度来看,可以成立;但从考古所见的角度来说,目前还难以让人认同。 《楚居》又说,季连—— 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