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1课:绪论.doc
1课:绪论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技术和艺术 (一)“课堂教学技术”定义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配对的概念。科学原理必须转化为技术才能最终变成现实。我们对课堂教学科学原理也许已经知之较多,但对课堂教学技术却知之太少,甚至对这一概念的出现也还颇感惊讶,这未必不是教育——人类社会这一庞大的、不可缺少的科学领域的一大缺憾? 要为“课堂教学技术”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首先应当把握住“技术”的定义。所谓“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除操作技能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1 简要地说,“技术”包含两个层次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软操作方法,是直接针对内容的活动或动作的方法;另一个是硬操作方法,是针对工具或物质设备的活动或动作的方法。当两个方面内容都包含在内的时候,“技术”是广义的;当单指任何一个方面时,“技术”是狭义的。 不管怎么说,“技术”都是一种“操作方法”。但并非所有操作方法都可称为“技术”,只有那些“工艺”化了的或者已经形成而且必须遵循的其特定行为规程及要领的“操作方法”,才能称为“技术”。而只要遵循特定规程和要领,这些操作行为就可以有效率地重复或称为“复制”。因此我们在这里也不妨接受哈维·布鲁克斯(Harvey Brooks)关于技术的定义:技术“就是运用科学知识以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2 这一定义中的关键一环“可以复制的方式”,即技术性操作行为必须遵循的特定的操作规程及要领,只有形成了操作行为规程和要领,操作行为才是可以“复制”的,技术才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为多数人所掌握和运用的。 课堂教学,无论对其有多么复杂的理论解释,本质上都是一系列操作行为,是一系列按最基本的操作规程和要领组合起来的操作行为。客观地讲,有课堂教学“科学”理论,便相应也存在着“课堂教学技术”。尽管在此以前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这一概念。作为人类所有操作行为技术之一的“课堂教学技术”,本质上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教学所操作的工具或物质设备及其有关的操作方法,如课堂教学中幻灯、录像机、录音机等电教手段的操作,这部分技术与自然科学原理和实践的发展紧密相关。西方以俄国为首的现代电子科学发达国家,将各种电子科学技术引入了教育领域,并与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产生了一门新型的教育学科“教育技术”。3这门学科就是专门研究在教育(含课堂教学)中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操作问题的。最近几年许多院校增设的“电教专业”和一些系科增设的“电化教育”课程,也都主要解决的是教育(含课堂教学)的物质设备(特别是现代物质设备手段)操作技术问题,当然,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与物质设备配套的教学内容操作技术。但这一切总的来说均可归于教学的硬操作,“硬”是突出了对物质设备或现代电教手段的依赖性。课堂教学技术所包含的另一大方面内容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针对教学内容信息传达、教学组织管理等进行的非设备性的一切教学操作行为,即自从有教师在课堂上讲学以来,教师们在课堂上运用自身行为的改变进行的教学操作。本课所要解决的只是这一方面的课题。也就是说,本课“课堂教学技术”指的仅是狭义的课堂教学软操作技术。原因有二。其一,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多么发达而且多么广泛深刻地渗进了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内部,教师们在课堂上运动自身某些部位,靠自身各种行为变化来传达教学信息,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操作方法都将永远是教学行为的基础,没有教师动口、动手、动脑、动肢体的行为,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其二,与教学物质设备或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的硬操作技术,应当有而且已经有专门研究领域、学科和课程,如“电化教学”、“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等。 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人写的《大学教学法》4 一书中,就已经有了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称为“教学技术”的说法,这一说法本身除指硬操作(为教学服务的电教设备的操作)外,也指课堂教学中软操作(教师自身言行的操作)。这本书于1978年9月出版,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教学系统”,从教师、教材内容、媒介手段、学生、评价和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大学教学的特点;第二编“教学的技术和方法”,是从单向的教学手段(包括讲课、书本、电视教学、电影、静片放映媒介、听音设备)、双向的教学手段(包括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和自学的教学手段(包括适应个性的教学系统、以听音机设备指导的自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计划、独立学习)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每一种教学技术或方法的特性。在这里,可以看到其将教学技术与教学方法是作为同义语使用的,而且又将技术与方法等同于教学手段。仅从这本书第二篇的目录,便可以看到这三个概念的同义使用:
第二篇 教学的技术和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安徽省合肥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docx VIP
- 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如何学好高中数学优秀课件p.pptx VIP
- 有机化学题库(附答案).pdf VIP
-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届六年级小升初真题数学试卷(含解析).doc VIP
-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23〕300号文件).docx VIP
- GB_T 36548-2018 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测试规%%%%%%%%%%%%%%%%%.pdf VIP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doc VIP
- 2025年高考天津卷英语高考真题(原卷版).pdf VIP
- 新高考高中数学 题型全归纳(解析版).pdf VIP
- 2010年初中化学专题二 指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doc VIP
知传链电子书
- 课时作业17: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 课时作业16: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 课时作业15: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 课时作业14: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 课时作业12: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 课时作业11: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 课时作业10: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 课时作业6: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 课时作业5: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 课时作业3: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