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057
铜一黄嘌呤配合物极谱吸附波的研究
任乃林陈爱华李红
000
韩山师范学院化生系,广东省潮州市,521
0前言
嘌呤是一类含有稠合嘧啶和眯唑环的杂环化合物,是组成生物遗传因子核酸DNA必不可少的碱基…。大
量的嘌呤类化合物已经被研究开发为有效的化学治疗药物。在生命过程中,金属离子在导致生物体病变中
起重要作用。1,因而研究金属离子与嘌岭类化合物的配合行为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彳;
。. 本文采用电化学分析方法对铜与黄嘌呤(以下简称xarl)的配合行为进行研究。铜一黄嘌呤配合物在pH=10.80
”带的N}I。Nl{。Cl缓冲溶液中在单扫示波极谱上于一0.88V产生了吸附波,该波可用于黄嘌呤的测定,线性范围刀
5.OxlO‘7-1.OxlO’Smol/L.检出限可达到2.OxlO一7mol/L,方法稳定,波形明晰。
1实验部分亡一
1.1仪器与试剂
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OxlO
容,一40C以下保存。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石英亚沸二次蒸馏水。
1.2实验方法
阶导数极谱波曲线.依据此波进行配合物形成条件及配位机理的研究。
2结果及讨论
2.I二阶导数极谱波
处产生一灵敏的极谱波,(如图1)。
[1uA
-E(、,) -E∽
TheSecond--orderDerivativeWave 2
Fi91 FigCyclicVoltammograms
2.buffer 3.1+2
1.bufirersolution+Cu”: solution+xanthine;
2.2最佳条件的选择
139
2.2.1支持电解质及用量选择通过不同支持电解质试验,选择N}I,一NH‘c1缓冲溶液作为支持电解质。用
量为2ml。
2.2.2 在pHl0.70-10.90范围内峰高较高且稳定,实验选择pHlO.80。
pH值的选择
2.2.3起始电位对极谱波的影响 起始电位越负,峰电流越大,本实验选择扫描的起始电位为一0.50V。
2.2.4
Cu2+的最佳用量实验中固定Cu”浓度为1.0x10一mol/L。
2.2.5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关系数R=0.9985。检出限为2.0x10~mol/L。
2.2.6共存离子的影响
Sn”(2)。Zn”、Cd”和Ni27严重干扰测定。
2.3机理研究
2.3.1配合物组成的确定 用等摩尔比连续变化法及1/R与1/I为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均
说明cu
2‘与xan形成1:1配合物。测得配合物表观稳定常数为B=1.1lxl05。
2.3.2循环伏安图 向阴极扫描得一还原峰,峰电位E萨一0.84V,而反扫无峰,表明电极过程不可逆(如
图2)。
23.3配合物波的吸附性 电毛细管曲线和2n.,k少量表面活性剂研究均表明配合物波具有吸附波的特性。
参考文献
998
1.彭小霞,郭满栋,兰琴萍,玻碳电极线扫溶出伏安法测定乌嘌呤的研究,分析科学学报【J】,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鱼腥草提取物对不同发育阶段朱砂叶螨触杀活性地研究.pdf
- 乙烷部分氧化制C-%2c2-氧化物Fe-Al-P-O催化剂地研究.pdf
- 自主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法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地研究.pdf
- 悦洋-二庙沟矿段石帽山群和紫金山复式岩体不整合面研究.pdf
-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岩的地球化学与锆石年代学研究.pdf
- 水溶性光敏环糊精的合成与其分散碳纳米管的研究.pdf
- 土垅大白蚁菌圃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地研究.pdf
- 丝组二肽和三种绿色荧光蛋白突变体(GFPxm)作用研究.pdf
- 一种新型三足配体与铽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研究.pdf
- 一种新型双固体电解质CO2传感器地研究.pdf
- 微超滤-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对阿替洛尔药物动力学地研究.pdf
- 鳙在冷藏与微冻贮藏条件下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pdf
- 四(4-羧基苯基)卟啉的电分析方法及其和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研究.pdf
- 铁钯基铁磁形状记忆合金中的应变玻璃与其磁特性研究.pdf
- 手性氮杂环丙烷(2-1-孟氧基-3-氧杂-4-氧代-6-氮杂-6-环己基-双环%5b3.1.0%5d己烷)的不对称合成与晶体结构研究.pdf
- 双电层电容器碳电极地研究.pdf
- 厦门同安湾沉积物中溶解有机物、营养盐释放作用与通量研究.pdf
- 用于波导放大器的Er-%273%2b-%2fYb-%273%2b-共掺磷酸盐玻璃地研究.pdf
- 烟曲霉菌和气道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pdf
- 象山港温排水域浮游植物粒径组成与其群落结构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