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道路勘探计算书.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1. 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 1 2.平面设计 2 2.1 路线方案比选 2 2.1.1 路线方案一的初算: 2 2.1.2 路线方案二的初算: 3 2.1.3 方案的比选: 4 2.2 平曲线要素精确计算 5 2.2.1 路线转角计算: 5 2.2.2 平曲线要素计算 5 2.2.3 主点桩号计算 6 2.2.4 直线、曲线及转角: 6 2.2.5 切线支距坐标计算 6 3 纵断面设计 9 3.1 中桩(含加桩)地面高程的读取 9 3.2 地面线展绘 10 3.3 纵坡设计 10 3.4 竖曲线计算 10 3.4.1 竖曲线要素计算 10 3.4.2设计高程计算 11 3.5 竖曲线计算表填写 13 4 横断面设计 14 4.1 路幅组成及尺寸横坡确定 14 4.3 加宽及超高设计计算 16 4.3.1 加宽值计算 16 4.3.2超高计算 16 4.3.3超高值计算 16 4.4 路基设计表计算填写 17 4.5 土石方数量表计算填写: 17 4.6 视距验算 17 结束语 19 附表: 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 1.1 设计任务 完成指定路线的路线设计图标、计算和说明。公路等级为三级公路,设计车速为40Km/h。 1.2 设计依据 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路线》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所涉及公路的等级,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设计,尽量不使用及限制。 3 设计地形分析  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平均距离大约为20mm,即实际距离40m,可得地形的平均坡度为5.0%,相对高差小于100m,为平原微丘地形。 2.平面设计 如图所示:路线的转角为α B AC 若控制平曲线中,则有: (公式2—1) 可得: (1) (2) 2.1 路线方案比选 2.1.1 路线方案一的初算: 在地形图上量得=26.5°。取R=400 m,由式(1)或式(2)可得 缓和曲线长=92.456 m,取缓和曲线=90 m 平曲线要素计算: 内移值0.843 m 切线增长值44.981 m 和缓和曲线角6.449° 切线长139.367 m 平曲线长274.912 m 外距11.806 m 切曲差3.822 m 其中2=12.898°α=26.5°符合规范要求。 =94.912 m ::=90:94.912:90 符合::在1:1:1到1:2:1 之间的要求。 2.1.2 路线方案二的初算: 在地形图上量得=24.8°。取R=360m,由式(1)或式(2)可得 缓和曲线长=77.872 m,取缓和曲线=75 m 平曲线要素计算: 内移值0.651 m 切线增长值37.486 m 和缓和曲线角5.971° 切线长116.780 m 平曲线长230.748 m 外距9.265 m 切曲差2.812 m 其中2=11.942°α=24.8°符合规范要求。 =80.748 m ::=75:80.748:75 符合::在1:1:1到1:2:1 之间的要求。 2.1.3 方案的比选: 列表比较两个方案的优劣: 表2—1 技术指标 路线方案一 路线方案二 延长系数 1.024 1.021 转角数 1个 1个 转角大小 26.5° 24.8° 最小平曲线半径 400 m 360 m 路线长度 1403m 1399m 方案选优: 1、从所处地形分析:该路线所处地形为平原微丘,路线主要以顺直为主,平曲线主要以小转角大半径为主,方案一和方案二两条路线转角相近,但方案一平曲线半径大于方案二,方案一较优。 2、从延长系数来分析:方案一的延长系数1.024与方案二的延长系数1.021来比,两者相差不多,但方案二稍短些,方案二较优。 3、从转角个数及大小来分析:长直线容易引起驾驶疲劳,引发交通事故,宜设置适当的弯道,方案一和方案二均有一个转角,角度相差很小,两路线的直线段长度也相差不大,所以两路线均可。 4、从路线的起伏情况分析:方案一的路线起伏程度大于方案二,且方案一中出现三次起伏,方案二中只出现两次,方案一中起伏段间距小为变坡处竖曲线的设计和敷设带来不便,同时可能引起大填大挖。 综上分析:从各项技术指标综合分析,选择方案二为最优方案。 2.2 平曲线要素精确计算 在地形图上读出起点A的坐标(3353,3600),终点B的坐标为(3416,4971),交点C的坐标为(3232.4,417

文档评论(0)

lyxb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