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1.3《拟行路难》(人教版).docVIP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1.3《拟行路难》(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1.3《拟行路难》(人教版).doc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鲍照( ) 酌酒( ) 踯躅( )( ) 大难不死( ) 2.解释下列词语。 (1)泻: (2)断绝: (3)吞声: (4)踯躅: 3.与原文相比,下列各句均有错误,请一一改正。 (1)风吹仙诀飘飘举,犹似霓裳雨衣舞。 (2)在天愿作比冀鸟,在地愿为联理枝。 (3)芷茸兮荷屋,撩之兮杜衡。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答案: 1.bào zhuó zhízhú nàn 2.(1)倾、倒。(2)停止。(3)声将发又止。(4)徘徊不前。 3.(1)“诀”应为“袂”,“雨”应为“羽”;(2)“冀”应为“翼”,“”应为“连”;(3)“茸”应为“葺”,“撩”应为“缭”;(4)“樽”应为“杯”。 4.作家与作品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文本研读]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案: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问题探究] 1.“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学习小结] 诗歌层次,注意作者情感变化,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把握诗歌主旨。 [课时测评] 1.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 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2.课文精句积累:在下列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高中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