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几个疑难问题探讨.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刑法实践热点问题探索 交通肇事罪几个疑难问题探讨 田立文’ 修订后的刑法对交通肇事罪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且增加了交通肇事 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刑法理论界颇有微 词,实务部门也多有歧异。本文拟对交通肇事罪几个疑难问题作一探讨,以 期对司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问题 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达到刑事 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既可以是从事交通运输工 作的人员,也可以是除航空工作人员和铁路工作人员以外的从事交通运输的 人员及其他人员。实践中下列人员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值得探讨。 1.非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员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对于非机动车辆的驾驶员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有不同看法。有 观点认为,驾驶非机动车辆(如马车、人力三轮车等),违背交通管理法规, 一般只能给特定的个别人造成伤亡或者数量有限的财产损失,不具有危害公 共安全的性质,而交通肇事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只有现代化的交通工 具才可能在发生交通事故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操纵非 机动车辆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不应定交通肇事罪,而应根据具 体情况,确定其犯罪的性质,造成他人死亡的,定过失杀人罪;造成重伤的, 定过失伤害罪。①有观点认为,虽然非机动车辆肇事其危害的程度、范围一 般不如机动车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那样大,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具有危害公 共安全的性质这一事实,操纵非机动车辆发生重大事故,同样可能危害公共 安全,因而也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因此,对于行为人驾驶非机动车辆违 章肇事,造成法定危害后果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② 笔者认为,无论是机动交通工具运输人员还是非机动交通工具运输人员, 只要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均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在认定此罪时,主要看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行为人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①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1页。 ②参见王作富: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5页。 636l 交通肇事罪几个疑难问题探讨 的行为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定交通肇事罪;行 为人的行为只危害特定少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不危害公共安全,应定 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而不能定交通肇事罪。 2.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对于从事交通运输管理活动的一些单位的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 机动车辆承包人在工作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且引发重大事故,致人 重伤、死亡或造成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是其他罪, 刑法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机动车辆的主管人员等如系国家机 关工作人员违规管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定玩忽职守罪。有观点认为,机 动车辆的主管人员等如系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而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 工作中违章管理,造成重大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强令下属或工人违章冒险作 业,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应定交通肇事罪。 笔者认为,单位主管人员等违反交通法规,发生交通事故的,按交通肇 事罪定罪处罚更为妥当。其理由如下:单位的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 机动车辆的承包人等,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在“多拉快跑”思想的影响下, 往往指使或者强令属下、雇工疲劳驾驶、严重超载、开快车、强行超车等, 是引发重大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在这类案件中,只追究肇事人员的刑 事责任,而忽略了管理者的监督管理责任,这种做法不仅不公平,而且不利 于有效地遏制和防范此类犯罪。因此,为减少此类原因引发的交通事故,最 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5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 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其第7条规定:“单位主管人 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