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ppt

第三讲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 主要内容 1、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和科学技术 2、中华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3、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4、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和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演变 商朝:帝是万物的主宰。“帝令其风”“帝令其雨” 周朝:“天”取代“帝”,并赋予“天”以“人”的理性和 人伦道德的评判能力。 周公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西周末年则转向人类自身,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角。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首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学说。但是,儒家对天道的考察是为了对人道的研究,因此“重人事轻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 之恶寒也,辍冬;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制天命而用之”。第一次把“人”摆在征服者地位。 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的本体。它所遵循的是自然法则,即自然而然的天然状态。老子并不否认“天”在人类社会之上的权威。并认为“自然”与人类社会相比,它的秩序和德行是完美无缺的。 庄子:从人是天的一部分,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不过,这种“天人合一”是以天为中心,用天“合人”。 董仲舒: “天”是其哲学中的最高概念。 “天者,百神之君也。”地上的君主要受它的管辖,由“天”授权天子来管理人事,叫做“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样,他就在人格之天与人类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这个“天”与周人之天一样,是根据人伦道德的标准来衡量人君的统治业绩,并通过天象的变化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来传达“天意”,这就叫做“天人感应论”。 其依据是—— 人是天的副本。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冬夏,人有刚柔;天有阴阳,人有哀乐。所以,人“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唐朝中期,柳宗元和刘禹锡展开了关于“天人”关系的大讨论。 柳宗元: 元气是宇宙的始基,元气融合阴阳和天这三者,进行冷热交互运动,促成天地万物的形成,既然“天”无意志、无人格,那么天子的统治不是“天赋神授”而是受命于民,国家的兴旺发达不是以祥符为标准,而是统治者的道德。因此,天与人各行其职,互相不干预对方的行为。即“天人不相预”。 刘禹锡:“天人交相胜”。天道与人道是有区别的。“天之道再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所以,天与人之间是“交相生”“还相用”,而且人居于主动。 “人定胜天” 在西方,“自然”概念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一个开放式的螺旋式上升的圆周运动过程。 认识自然----基督教的反叛----认识自然 (自然、人) (以“上帝”取代自然) (确立人的统治地位) 对“自然”的重新认识,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中国的“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表明:它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同心圆扩大型”,即以圆心为逻辑起点不断向外扩大的动态圆圈。 一方面“天”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扩大, 从意志之天到人格之田、自然之天、与人感应之天、理之天、心之天;另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观在开始形成之际,就为这个概念的演绎预设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作为这个圆圈的圆周,并且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天人合一”的合理性。如同建立欧氏几何学的公理一样。 因此,难怪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喊出“人定胜天”的口号后,并没有在中国引发象但丁的“神曲”那样的后果----文艺复兴运动。 例如:老庄哲学虽然看到了“天”的物质属性,但是“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使他们同样排斥科学技术。在庄子看来,真正的人、最自由的人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天人合一”的“合”就是完全顺应自然而不要任何人为的行为。因此,他反对任何违反自然状态的活动,人类应该回到原始状态之中。这种思想不能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 荀子:赞成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制天命而用之”。 正是在“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下,人们都相信人与天可以相互感应。基于此,以自然法则代替社会法则也是顺理成章的,而且从表面上看,人们是依据自然之道行事,其实自然之道不过是人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自然法则在伦理法则的外衣的包裹下无法向人们展示其真实的面目。 李约瑟说:“自然科学排斥伦理判断,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真理的追求固然本身即具有道德价值,但我们无法将自然分化有意教化,可以传诸经传,以及无益教化必须三缄其口的:道德的标准在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