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忠君觀─ 以陳鼎《 留溪外傳》 為例.pdfVIP

清初忠君觀─ 以陳鼎《 留溪外傳》 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歷史教育第 19 期 163 2012 年 12 月 清初忠君觀─ 以陳鼎 * 《留溪外傳》為例 丘文豪 ** 自三代以來,「忠」觀念,就有不同層次的涵義,而到宋代, 更是可以見到三種不同的看法同時存在於世人的思想之中。其 中,對政治權威的服從一端越來越突出。 由於遺民與貳臣一直以來都是清史研究中的顯學,因此清 初的忠君觀研究也多由其出發。從這兩者出發,將得到以下結 論:遺民與貳臣對於臣節上,是採取一種比較務實的態度,頗 能體諒當事人所身處的困局,臧否時人時,也比較寬厚,順、 康時期並不流行乾隆時期嚴厲斥責貳臣的態度。相反的,事功 和社會實效等考慮,往往較道德空言來的更為重要,一直要到 弘曆於 1777 年修〈貳臣傳〉後,失節的行為才普遍受到社會的 強烈譴責。 本研究透過一名沒有什麼名氣的士人陳鼎,及其著作《留 溪外傳》,試圖挖掘生於清朝(1644 年後),且與遺民無太直接 關係而易被研究者忽略的角色,是如何看待「忠君」一事。根 據史料,本研究指出,所謂絕對忠君觀可能一直延續在多數清 * 感謝二位審查人的寶貴意見。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164 丘文豪 歷史教育第 19 期 人腦中,更由於社會上瀰漫著這種絕對的忠君觀念,〈貳臣傳〉 的修纂或許是順應了社會上的這股潮流,而非撥亂反正的效 用。藉由一個沒沒無聞的的士人,本研究試圖探討一般社會的 輿論與思想;並凸顯絕對忠君觀的延續並沒有因遺民與貳臣的 自我辯解而於社會思潮中中斷。 關鍵詞:忠君觀、清初、陳鼎、留溪外傳 清初忠君觀—以陳鼎《留溪外傳》為例 165 一、前言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遺民與貳臣一直以來都是清史研究中的顯學。然而,前人學 者多將注意力集中於身處於明清鼎革中,所謂的「兩截人」1 ,直 2 接討論遭遇此變故的明朝人,作了怎樣,又為何會這樣的選擇。進 一步,則將注意力放在第二代的遺民子弟。對於清初輿論態度的 轉變,也多將注意力放在遺民與其子弟身上,而作出所謂「遺民 不世襲」的結論。3約三十年後三藩之亂爆發,遺民對反清的態度 4 也產生了明顯的分化。更有學者認為,一直要到弘曆於 1777 年修 5 〈貳臣傳〉後,失節的行為才普遍受到社會的強烈譴責。事實上, 遺民對於臣節,是採取一種比較務實的態度,頗能體諒當事人所 身處的困局,臧否時人時,也比較寬厚,順、康時期並不流行乾 隆時期嚴厲斥責貳臣的態度。相反的,清初輿論對事功和社會實 效等考慮,往往較道德空言來得更為重要。6 在探討所謂清初的忠君思想時,有一種人遭到了忽視,也就 1 兩截人不單指涉貳臣,主要指向言行不一,以及前後不一者。本文將其延伸為泛 指人生經歷遭明清鼎革一分為二者。白一瑾,〈論清出貳臣士人「兩截人」的處 境心態〉,《北方論叢》,1 (黑龍江,2010 ),頁65 。 2 或生或死,或出或處;為前朝、為天下、為人民、為家庭等。詳參何冠彪,〈論 明遺民之出處〉,《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3 何冠彪,〈論明遺民子弟之出試〉,《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 局,1990),頁147 。 4 王思治、劉鳳雲,〈論清初「遺民」反清態度的轉變〉,《社會科學戰線》,1 (吉 林,1989),頁128 。 5 陳永明,〈降清明臣與清初輿論〉,《漢學研究》,27 :4 (臺北,2009.12 ),頁201- 202 。 6 陳永明,〈降清明臣與清初輿論〉,頁211 。 166 丘文豪 歷史教育第 19 期 是生於清朝(1644 年後),且與遺民無太直接關係者,如本文所指 出的陳鼎。此外,雖然乾隆朝對貳臣的批判,確實導引了社會風 氣的轉向。然而在順、康年間,真的就如同前人所言般在官方意 識型態的鬆動下而展現出寬容與務實的忠君觀嗎?7而在官方意識 型態外,有無跨朝代長時段影響著中國士人思想的意識因素存 在?尤其是,中國一直以來就有「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的看法,8 因此,生長在這三十年間,也就是 1644 年朱明帝國滅亡後,到 1673 年三藩之亂爆發。經歷了這樣的動盪,但非遺民身分者,會用怎 樣的觀點來看待所謂的「遺民」9 ?此外,三藩之亂後,一向強調 滿漢一體,又重視傳統漢文化、尊儒與推崇理學的玄燁 ,不只以 文化政策作為收攬人心手段,更將其視為勸勉臣民忠君愛國的教 10 育利器 。於 1678 年開博學鴻詞科 ,網羅山林遺賢 ,又於1679 年 開明史館 ,六訪明陵等作為,成為遺民對這「異 」王朝的認識 11 大為改觀的契機 。 既然這些作為對於遺民造成這麼大的心理衝 擊 ,那身處在這環境下的「非遺民」又會作何感想? 陳鼎,約生於 1650 年,常州江陰人。近人研究者胡曉真稱他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