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梆子剧种特征论略.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州梆子剧种特征论略 吴敢,董瑞华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徐州梆子,是产生与活跃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地方戏曲,是梆子声腔大家 庭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独立的剧种,j匕其是其戏曲音乐,虽与豫剧、山东梆子颇多渊源关系,但个性显明,在梆子声腔体 系中卓然特立. 关键词:徐州梆子;剧种特征;戏曲音乐 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徐州梆子”,其名称,此前其实并不存在。“徐州梆子” 是个新创名词,但却是早就应该正名。众所周知,梆子是仅次于京剧的全国最大的地方声腔。这一声腔 体系包含有很多剧种,诸如秦腔、豫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等。流传到徐州一带的梆子声腔,其旋 律节奏、发音吐字、剧目积累、艺人代表等,不但与远距的秦腔、河北梆子很不相同,即与毗邻的豫剧、 山东梆子也有很多差别。事实上,“徐州梆子”早已成为梆子声腔中一个独立的剧种。但其命名,却有 一个曲折的过程。1958年“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改称“江苏省豫剧团”,江苏省文化局后觉不妥,1960.4 再改称“江苏省梆子剧团”。殊不知这是一次错误的改称,怎么能以声腔(梆子)代替剧种(按这次公 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称“江苏省徐州梆子剧团”:也有人将“江苏梆子”理解为剧种,如常敬 之《论梆子腔》,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5一版)l平心而论,“徐州梆子”并不是一个很经典的称谓。剧 种名称“徐州梆子”与城市名称“徐州”,很容易混在一起,譬如“江苏省徐州梆子剧团”、“徐州市徐 州梆子剧团”等,叫起来就很别扭。当时如果把“徐州梆子”改叫“徐剧”(自然也可考虑其它称呼), 就会更顺畅一些(这样“江苏省徐州梆子剧团”便称为“江苏省徐剧团”)。当然,现在事已至此,“徐 州梆子”也固无不可。 不独有偶。《中国文化报》2008.12.17有一篇报道《此梆子非彼梆子一刘玉玲呼吁为“北京河北梆 子”正名》,说: “我呼吁有关方面为北京的‘河北梆子‘正名’,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更名为‘北京京梆 子剧团(院)’,把我所谓‘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改为‘著名京梆子表演艺术家’, 这是我从艺50年来的最大心愿.”……一向人前如“开心果”般的刘玉玲,出人意料地泪洒会场.…… 最近,河北梆子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玉玲被提名为传承人.听到消息后,刘玉玲深 感无奈一一最终还是“河北梆子”而非“京梆子”成了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其相似乃尔!为什么“徐州梆子”长期被误称为“豫剧”,泛称为“梆子”,最后无奈被称为“徐 州梆子”?这是因为,“徐州梆子”一向缺乏认真的剧种论证。 ~个剧种能否成立,主要应从渊源、声腔、语言、剧目等方面去论证。 (清)乾隆七年(1742)所刻徐州云龙山‘扩修相山祠(山西会馆)记》云:“晋人……集其同乡, 觞酒相乐,以寄其故土之思。……南北看楼六间,正殿三间,乐楼左右厢楼四间,香山殿三间。”山陕 商人明末清初遍布全国,徐州亦其集聚地之一。这说明至少乾隆初年,山西(陕西)梆子已经传入徐州。 158 据《江苏梆子戏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12一版),如生于乾隆10年的蒋花架子,系由山西省洪洞县 迁居徐州市丰县蒋单楼村,其会戏300多出,是“徐州梆子”蒋门始祖。可见,“徐州梆子”出自山西 (陕西)梆子。自然,山西(陕西)梆子传入徐州以后,音随地改,腔随声变(徐州民歌的旋律多落在 “156”),韵随俗转,逐渐与徐州地区的民歌小调、曲艺杂耍、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成为明显 区别于山西(陕西)梆子的“徐州梆子。这是渊源。 再说声腔。新中国建立前后,不少豫剧演员进入徐州地区(如著名表演艺术家徐艳琴、田美兰、赵金 声等),“徐州梆子”豫剧化的痕迹加重,竟然不少演员不唱“徐州梆子”而唱豫剧。以至于20世纪50年 代徐州市与江苏省文化行政部门第一次命名,就把“徐州梆子”称为豫剧。这就尤有必要弄清“徐州梆子” 与豫剧之间的差别。首先,这两个剧种的调式骨干音有所差别(详见后文),因此其音乐风格颇觉不同。 其次,这两个剧种的起唱过门、间奏过门、曲牌音乐、锣鼓点也有较大区别(亦见后文)。“徐州梆子”唱 腔明快朴实,慷慨激昂,生、净(特别是大红脸、二红脸)多用假嗓,或用本嗓吐字,用假嗓甩腔,而常 在高音区行腔。本地观众特别喜爱听净行(红脸、黑头)的唱腔,尤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