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病证治的源流和展望.pdf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郁推广至各种原因所致的脏腑之郁。“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 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既然“五郁”不拘于五运之变,则达之、发 之、夺之、泄之、折之之法,可扩而充之,推而广之。对“木郁达之”.王氏纠正了王冰和东垣“吐之 令其条达”的解释,认为如木郁的病机属肺金盛而抑制肝木,可用泄肺气举肝气的方法;由于脾胃浊气 F流,而少阳清气不升的,则用益胃升阳即可。对“火郁发之”,王氏把火郁的病机分为外闭和内郁两 种,外闭则解表发散,内郁则升阳发散,较王冰“汗之令其疏散”更为全面。“土郁”,指脾胃壅滞, 即“土太过日敦阜”得实证,故凡消食、去积、导滞、行湿、蠲饮以解除脾胃壅滞之法皆属“土郁夺之”。 对“水郁折之”,王氏提出培土治水、泄水及去菀陈堇、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并特别强调要“审病 者之虚实、久近、浅深”,以确立具体治法,不得将诸法“杂焉而妄施治”,至今仍不失对“水郁”证治 的指导价值。至于“金郁泄之”,王氏侧重于渗泄而Nd,便。则有失于偏。当以王冰之“渗泄、解表、 利小便”更为全面。王氏还强调“五郁”证治疗的善后调理,其根据五行相制的方法进行调理,既治实 又治虚,实足耐人寻味。 总之,千氏治学严谨,造诣颇深,在理论上阐发了“亢害承制”,并首次区分伤寒与温病,对温热 病的辨治及温病学说的产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l临床实践中,在详辨真中、类中的同时,还对中风病的 病因进行了归纳;并扩充了五郁证治,其重视情志致病的观点,与现代心身医学不谋而和。 参考文献(略) 中医痰病证治的源流与展望 潘桂娟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医痰病证治,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普及于明清,近现代多有创新发展。两 千多年来,痰病证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充实与进步,成为中医药学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及确切的实用价值,受到医家学者的广泛重视而成为探讨研究的热点,也决定了其 经久不衰的历史必然。 一、癀癀证治的起漂 痰病证治萌芽于秦汉前后。《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癖”之类的记载。《黄帝 内经》中未明确论及痰的概念,但与痰病相类的病候则已有记载。到东汉已有关于痰饮证治的明确论述。 如:《金匮要略方论》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相关证候.。《伤寒论》中小陷胸汤证、大陷胸 汤证,苦酒汤证、甘草汤证、半夏散及汤证,《金匮要略方论》栝萎薤白白酒汤证、栝蒌薤白半夏汤证 等,均属于痰病证治范畴。魏晋时代的方书对痰病病位、寒热属性、临床特征等已有初步认识,并积累 了一定的用药经验。成书于魏晋之间的《名医别录》中记载了20余种药物治疗痰冷、痰热、痰满等的 功效。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痰病证治理论的奠基之作,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痰饮 分论,首刨痰病学说。《诸病源候论》创造性地将痰和饮分别加以论述。书中“痰饮病诸候”共l6条。 其中包括:痰饮合论2候、痰病专论5候。其对痰病诸候,详述病症、审辨病因,推求病机,为后世论 治痰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二,提纲挈领,论列痰病诸候. “痰饮病诸候”中,分别论述热痰、冷痰、 痰结实、膈痰风厥等证候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上述痰病的证候类型,是立足于寒热虚实的辨证原则, 加之以病因、病机、病位的分析,以及临床表现的特征而划分的。其提纲挈领,开痰病辨证之先河。其 三一精究详审。揭示痰生诸瘸。“痰饮病诸候”有“诸痰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 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 明确指出痰积体内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其四,辨证求本,阐发痰病病源. “痰饮病诸候”及有关病 候中,对痰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始终贯穿着因病生痰,因痰致病这一病理观。总 之,《诸病源候论》对痰病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痰痔证治的发晨 宋金元时期,朱丹溪,以善治杂病而为后世所瞩目,以气、血、痰、郁之论而蜚声医林。其于诸郁 之中尤重痰郁,于治痰上独具匠心。其一,立论百病兼痰.从痰治疗内伤杂病。认为痰之已成,随气升 降,无处不到,或贮于肺。或停于胃,或凝滞于心膈,或聚于肠间,或客于经络四肢等等。辨治痰病, 应根据痰之成因、痰病性质,以及痰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定。其=。首创。痰夹瘵皿.遂成窠囊。之说, 注重痰察同治。朱丹溪论痰,重视痰瘀相关。认为“痰夹淤血,遂成窠囊”。在肺则凝滞肺气,为肺胀 喘咳;在胁则阻经络,为胁痛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