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红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与表柔红霉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pdfVIP

柔红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与表柔红霉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柔红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及 表柔红霉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邵雷陈代杰李继安’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 摘要: 柔红霉素和表阿霉素(表柔比星)都是临床使用的重要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其中柔红 霉素主要由波赛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ruorubidus)产生,表阿霉素主要由柔红霉素化学半合成得到。4’.表柔红霉素是柔红霉素 结构中柔红糖胺4’位表异构化的产物,以表柔红霉素为原料半合成表阿霉素,将缩短化学合成 表阿霉素的工艺路线,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柔红霉素由II型聚酮合成 酶(PKS)合成葸环骨架,并经后修饰酶和柔红糖胺合成酶相关催化的生物合成过程,介绍了国 内外对于柔红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的进展。 随着链霉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柔红霉素生物合成过程的阐明,应用分子生物学 技术将异源的酮基还原酶avealV基因导入柔红霉素产生菌中,同时中断其本身的dnm陲因, 可以构建不产柔红霉素,而产生4’.表柔红霉素的基因工程菌株。上海医工院胡又佳等人研究 了部分产柔红霉素天蓝淡红链霉菌SIPI.1482中柔红霉素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的功能,分别中断 ave肌瑾因和阿伯拉霉素抗性基因后检测到突变株中表柔红霉素的产生。进一步对其原生质 体进行连续紫外诱变后,最终表柔红霉素的产量达到30.8斗g/ml。上海医工院邵雷等应用增加 异源基因拷贝数的方法改造产柔红霉素天蓝淡红链霉菌SIPI.A0707,构建高产表柔红霉素的 基因工程菌株,经验证最高发酵单位达90mg/L。该基因工程菌株发酵单位稳定,有通过传统手 段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潜力,具有一定的产业化价值。以上研究将可能使表柔红霉素替代柔红 霉素合成表阿霉素的原料,使更经济,且环境友好的合成表阿霉素成为可能。我们相信随着抗 生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进一步阐明和技术手段的成熟,基因工程技术将会在工业抗生素菌种改 造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柔红霉素;表阿霉素;4’.表柔红霉素,;基因工程;发酵生产 peucetius)或天 蓝淡红链霉菌(Streptomycescoeruleorubidus)产生的重要的葸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该类抗生素 可与DNA发生联结,部分断开DNA的双螺旋结构,抑制DNA聚合酶及核酸合成fl】。表阿霉素 阿霉素和柔红霉素4’位羟基差向异构化的产物,更易与糖醛酸结合,半衰期短,毒性更低。临床 首选的表阿霉素一般都是由柔红霉素化学半合成得到,价格高昂。而如果把表柔红霉素作为 表阿霉素半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则可以大大缩减表阿霉素的化学合成步骤,降低成本并减少污 染。本文综述了柔红霉素生物合成过程和基因工程改造的进展,并介绍了上海医工院成功构 建具有产业化水平的表柔红霉素基因工程菌株的工作。 103 HO ADauno九lbicin B4-epi-daunorubicin C4-epirubicin 图1:柔红霉素、表柔红霉素和表阿霉素结构图 1.柔红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柔红霉素由II型聚酮合成酶(PKS)合成,首先从波赛链霉菌(Streptomycespeucetius)和天 蓝淡红链霉菌(Streptomycescoeruleorubidus)的发酵液中被发现。而阿霉素则仅从产柔红霉素 的波赛链霉菌的突变株中分离到【2】。1990年,Hutchinson课题组首先从波赛链霉菌中分离到柔 和基因回补等手段,鉴定了整个柔红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结构和功能(见图2A)。 (A) I I dpsGdpslt (B) dps氍√黑∥02H CfH二3CH。2∞CO矾SCo案A Ha等嘶c02CH3c嘞一 acid 12-dcoxyaklanonicaklanonicacid ester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