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与文学之关系.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小学与古文学之关系 摘要 古人所称的小学是指古代语言文字学,是古人的一些比较基础性的学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的语言积淀与变化,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同点越来越多,古人最基础的小学知识在当代人看来,似乎已经高深莫测。因此,要想通过古代汉语去了解和认识古人的文学作品,进而理解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形式,就必须认真学习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距之所在,学习古代汉语的字义、语音、词汇、和语法。 关键词 小学 格律 语法 古代文学 欲学文学,必先通小学。所谓小学,最早并不专门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否则我们岂不是既不要脸,又显得有眼无珠了么? 二、小学之语音 关于语音问题,在古代文学作品里主要表现在诗词歌赋里。近代诗人闻一多先生曾对于诗歌作出如下的鉴赏原则:须要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其中音乐美即是注重诗歌中铿锵婉转的语音变化。 古人所谓吟诗作赋,诗当然是要吟的,即朗诵,而优美的诗歌无一不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这样朗诵起来方显得韵致四溢,开合大度,这才是中国文人的才情之所在。 自沈约为四声之后,永明体尤重音律,律诗之定型则是在沈佺期、宋之问。因此唐代的诗歌成为高峰,此时的律师也极具音乐美,为后世所不及。譬如杜甫最著名的七律《登高》: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平 平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由此可见古人作诗非常之讲究,不合音律之诗必然为文人所摒弃,我们今天了解学习格律知识,可以了解古人作诗习惯,而且,对于传抄错误的诗作也可以予以纠正,比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之前曾被传抄为“此去蓬山无多路”,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如此明显的不合音律之诗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所以肯定是传抄过程中顺序颠倒了,这样一来,懂得些音律知识就可以作为纠误之用了。 除了诗歌,在六朝时期乃至唐代,骈体文的写作也是极其注重音韵之铿锵的,著名的骈文名作《文心雕龙》《滕王阁序》《哀江南赋》,都是后世模山范水之典范。 三、小学之语法 小学的语法范畴内,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建筑美。谈到语法,必定要说词性。记字成词,集词成句,集句成篇。而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 语法表现在作诗之时就是,两句之间,轻重悉异,音韵尽殊。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等等。而名词又可以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动物、植物、形体……,既要考虑到音韵,又考虑到语法。比如: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 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王维)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李白)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 春风鸞镜愁中影,明月羊车梦里声。(戴叔伦)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荔枝村。(谭用之)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沈佺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另外除了诗词之外,在骈文中未尝不注重语法,譬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文赋》 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文选序》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与顾章书》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哀江南赋》 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语法知识主要表现在句读的正确与否,比如: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 乐记》这段话自李唐以来读法不一,在这里,“以”字是连词,和“而”的作用是一样的,表示并列的意思。所以正确的句读应该是:“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论语 乡党》里的那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但是后世有人断句读为:伤人乎不?问马。不得不说这个断法实在是很不高明,而且可以说文意不通。古人的语法习惯是“之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