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水北调的痛与梦作为世界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试图在行政力量的主导下对水资源进行再分配。在开工7年之后,它似乎陷入了一种“七年之痒”的状态。资金、移民、生态等问题都在困扰着这一重大工程,而隐藏在其后的利益格局或许才是根本原因。
时代周报11月18日报道?在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上游丹江口库区,旨在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危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仍在紧锣密鼓地施工。此前,已有官方消息传出,该项工程将延期5年。与此同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将延后至2013年通水。作为世界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试图在行政力量的主导下对水资源进行再分配。在开工7年之后,它似乎陷入了一种“七年之痒”的状态。资金、移民、生态等问题都在困扰着这一重大工程,而隐藏在其后的利益格局或许才是根本原因。
“中线难,难在移民;移民难,难在农民;农民难,难在外迁。”这是湖北省十堰市移民局一位移民干部总结出的经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则在视察丹江口市时指出:“南水北调的关键在中线,中线的关键在加坝,加坝的关键在移民。”显然,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移民之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大意义有着极其一致的判断。
难题也好,关键也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历经6年的建设后,终于走到了这一步。从2009年8月开始,今后四年内两省累计将有近33万库区移民搬迁。其中湖北省18万人,河南省15万人。
时间短,人数多,搬迁的范围广。一场号称“强度和难度在全国水库移民搬迁史上绝无仅有”的移民行动正在鄂豫两省次第展开。
水漫均县
这已不是丹江口库区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自从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修建以来,这座城市就一直与移民问题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丹江口的历史就是一部水库移民史。
丹江口市原名均县,古为均州。历史上的均州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汉江绕城流过,终年千帆云集。30多万亩良田,一马平川。这一切在1958年9月1日被彻底打破,当日丹江口水库枢纽大坝开始动工兴建。1959年,均县县城迁至丹江口沙陀营。
据均县县志记载,1949年前,沙陀营还是个十分荒凉的地方,几十里荒滩上分布着汤家庄、泰山庙、王家院等几十个村落。这里没有街肆店铺,居民日常所需均要摆渡汉江到对岸的三官殿购买。
直到1952年准备修丹江口水库时,第一批勘测人员来到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沙陀营进行勘测。几年后,一座全国著名的水电城在这里诞生。1967年,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在汉江中上游形成了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
作为坝址所在地,丹江口市淹没其中,全市位于海拔162米以下的乡村、集镇、县城、土地、房屋、山林和数以万计来不及搬迁的珍贵历史文物永远沉入水下,从解放后到1958年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全部被淹没。
全市先后动迁移民160448人,其中外迁71875人,市内安置88573人,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被淹没,库区人均耕地由淹没前的1.12亩下降到0.32亩,人均口粮由432斤下降到222斤,人均分配由80元下降到35元。
“精壮劳力建丹江,老弱病残砍抬扛,山上山下一扫光。”丹江口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丁力先随口便说出了这样一句顺口溜。丁力先是老均县移民,对这段历史烂熟于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第一次移民,因为补偿标准极低,至今还有一些遗留问题。“那时候是政治移民,由武汉军区介入,地方部队参与。”丁力先说,“根本不存在土地安置问题,只要有地就可以盖房下田。”
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十年九患的汉江水患得到了彻底根治。下游的汉江平原由此成为国家的重点粮仓,丹江口市却从此沦为一个全省有名的贫困县。
大坝蓄水后,在全市形成了1800多个沟汊,百里库区千沟万汊。有的移民居住区行无路、河无渡、饮无泉、夜无电、病无医、学生读书难。“库区人民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凉水河镇主管移民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陈文说。
二度移民
古均州的历史已经随着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但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际,同样的命运再一次降临到这座城市。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在丹江口市开工建设,又称二期工程。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的库容将增加100多亿立方米。
丹江口库区的人们又面临着同老均州人一样的命运:离开故土,迁往他乡。甚至,有的丹江口第一代移民,这次又面临着再一次搬迁。
在凉水河镇乃至丹江口,因为大坝移民两次、三次的大有人在。丹江口市移民局驻凉水河镇移民工作站的贺怀君家也将迎来第三次搬迁,他70多岁的父母这次宁死也不愿离开丹江口。无奈之下,他只得选择自己外迁出去,父母就在当地安置。
1958年建坝和1966年移民被丁力先视为丹江口历史上的两次重大变革,恰好都处在国家政治气候极不正常的年代。尽管农民的土地被淹没,大量文物古迹遭毁坏,但是“不敢提补偿,想都不敢想”。
丹江口大坝初期工程效益过百亿,库区移民却成了一个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