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之宗教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蜀文化之宗教文化 2011级汉本1班 凌莉1326320002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严格的说是一种自我意识。”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的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创教之地就在巴蜀。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国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为“天师道”。 四川道教石刻为数不多,整个盆地内共有28处,其中以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最为系统和完整。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腰,有一道教名观——古常道观,建筑雄浑庄严,金碧交辉,环境摇青耸翠,泉林交荫。观后有一岩洞,内有张天师石刻像。观前有古银杏一棵,传为天师手植。原来这道观据说是东汉道教天师张陵结庐传道之处,后世遂称为“天师洞”。 张陵受到巴蜀“仙道”、“鬼巫”一类宗教习俗的深刻影响,后来在西蜀鹤鸣山(今大邑县境内)学道,于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在这里创立“天师正一盟威”之道,一般都简称为天师道,这也就是后来传遍全国的道教。从学道到创道的过程,是张陵为道教作理论准备和创教实践的过程。他造作道书24篇,完成了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他选择叠幽拥翠的青城山作为“静思精至”、“整理鬼气”的创教传教基地;他改造巴蜀原有仙鬼巫术,建立神系、宫观组织、教区组织和斋戒仪轨,其中最主要的是创立教区组织“二十四治”。初期的24治全在四川盆地西部,以阳平治(今彭州)为中心,鹿堂治(今绵竹)和鹤鸣山治(今大邑)最为重要。天师道后来分化很多,南北朝时,南朝有南天师道,北朝有北天师道。巴蜀本土的天师道的发展衍变也不绝如缕。三国时代,张陵之孙张鲁凭天师道“雄距巴、汉垂三十年”。成汉时,李雄的国师范长生以青城山作根据地,率千余家传道,被尊为天地太师,后人在他的旧居建有长生宫。唐玄宗时,为解决山下飞赴寺僧人强占青城山道观“天师洞”的纠纷,下诏“勿令相侵,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使道佛两所各有区分”,并刻石于碑,这就是著名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今仍立于常道观的三皇殿中。 五代前蜀时,道教著名领袖杜光庭定居青城山白云溪清都观,即今祖师殿,主持青城山及全蜀教务,著书立说,为道教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扶宗立教,天下第一”。传说明代张三丰曾住成都二仙庵,张三丰为武当山道教南派,因此巴蜀地区武当派颇盛,真武宫观也很普遍,以宜宾市翠屏山的真武宫观群最为著名。清代康熙初,陈清觉自武当山来青城山传全真龙门派,后来又主持二仙庵,使道教再一次兴盛。 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是成都城内最著名的宫观。相传是老子出关见关尹之处,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改为青羊宫.宫内收藏有木刻《道藏辑要》板片, 是研究道教的重要文物资料.宫内现存两尊铜羊(俗称青羊)以及八角亭、吕纯阳石刻等著名建筑. 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根据近年的研究和考古发现,佛教传人我国的途径是多源的。印度、中亚和西亚同我国古代的联系主要通过西域、南海,和滇缅五尺道、牦牛道三种途径。古巴蜀位于这三条途径的交汇点,因此特别体现了佛教南传与北传在这里交汇的特点。近年来巴蜀地区发现不少东汉晚期的佛教造像.绵阳何家山1号崖墓出土摇钱树上的铜铸佛像,乐山柿子湾1号崖墓和麻浩一号崖墓的石刻佛像,什邡皂角乡东汉砖石墓出土的画像砖上的佛塔与菩提树,宜宾黄塔山东汉墓出土的一尊坐于青狮上的佛像,彭山县东汉崖墓中的摇钱树陶座上的坐佛与侍者像,乐山西湖塘出土的施无畏印陶俑.忠县蜀汉墓出土三株摇钱树上铸有 14尊佛像。此外.还有流失到日本的几尊摇钱树佛像.除了佛像以外, 还有一些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如西昌以及绵阳何家山二号墓出土摇钱树西王母额中有小圆圈,似为佛教白毫相特征。摇钱树上常见莲花、羽人与西王母相伴,这是佛教传入初期仙佛相混的特征。 这些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已传入巴蜀。而同一时期中原地区至今还未见东汉佛像遗物和佛塔痕迹,但巴蜀地区却在摇钱树和画像石、画像砖上大量涌现,这必是佛教已有了较长时间传入过程,才有可能反映在艺术形象上。其传播途径,显然不是经过西域——中原的途径输入,而是从南方传入的。这是我们目前已知的佛教南传入中国的最早的实物证据。 众多的禅林古刹,构成巴蜀文化的一大景观。南北朝以来,巴蜀高僧大德倍出,伽蓝古刹雄视,历代皆有传承。尤其是唐代以来,在中国固有文化基础上,佛教的禅宗对巴蜀影响极大。禅宗所

文档评论(0)

ww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