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0研究生第八讲.pptVIP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讲 发酵生产实例 一、抗生素工业生产 第一节 概述 1 抗生素定义:是指那些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它种生物机能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2 抗生素的发现和发展:自1929年英国科学家 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十年后牛津大学的Florey, Chain两博士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分离出青霉素,1941年美、英两国 合作建立了液体深层培养,成功地生产出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的时代。随后是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 霉素、红霉素等的相继出现,形成三大抗感染抗生素 治疗的时代,产生了空前的医疗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新的抗生素的寻找很快扩展到抗真菌、抗肿瘤的抗生素, 以及具有抗细菌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成为当代的研 究热点。 3 抗生素的分类(根据结构分类) 3.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 3.2 氨基糖苷(环醇)类抗生素—主要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3.3 四环类抗生素—主要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 3.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有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3.5 蒽环类抗生素—主要有阿霉素、紫红霉素等; 3.6 安莎霉素类抗生素—主要有力复霉素、力复平等 3.7 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有两性霉素B、制霉菌 素、杀假丝菌素等 3.8 聚醚类抗生素—主要有莫能霉素、盐霉素等; 3.9 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3.10 放线菌类抗生素: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 第二节 青霉素生产工艺 1 青霉素的结构与抑菌机理 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代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迄今为止已知抗生素中毒性最低、 品种最多、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生素。这类抗 生素由一个四元β-内酰胺环和一个五元或六元的杂环通 过N和相邻的C原子结合而成。 6-酰胺-2,2-二甲基青核-3-羧酸 青霉素的化学名:6-酰胺-2,2-二甲基青核-3-羧酸,俗名 :盘尼西林。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抑菌机理是:干扰细胞壁(肽聚糖)的合 成。通过与转肽酶的作用,特异性地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的完整合成,并且只作用于生长中的细胞,对静止的细胞无效。 对无细胞壁的动物不产生毒性。但是,这类化合物易和血浆 蛋白结合,形成过敏。此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长期使用细菌易产生抗药性。 2 青霉素的合成机制: 青霉素、头孢霉素C合成的前体物质有半胱氨酸(cys)、缬氨酸(val)、α-氨基己二酸及苯乙酸等。 3个前体氨基酸由葡萄糖转化而成,首先在三肽合成酶 (ACVS )的作用下,将它们缩合成三肽(LLD-ACV), 然后由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催化LLD-ACV氧化闭 环(环化),生成异青霉素N(IPN),再与活化的侧链 前体苯乙酰CoA或苯氧乙酰CoA将IPN转化成青霉素G或 青霉素V(转酰基)。 3 青霉素生产工艺 3.1 青霉素生产菌种:经选育后的产黄青霉菌株。 3.2 孢子制备:为了获得丰富的高质量的孢子。 产黄青霉 活化 斜面母瓶 25 ℃,6~7d 大米/小米孢子培养基 (休眠孢子) 接种 25 ℃,6~7d 米孢子 3.3 种子制备:目的是使孢子发芽、繁殖以获得足够的菌丝。 米孢子 一级种子罐 25 ℃,1:2 V/V 二级种子罐 40~45h 接种10% 25 ℃,1:1.5 V/V 发酵罐 16 ~18h 接种20% 3.4 培养基: 3.4.1 母斜面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甘油; 3.4.2 孢子培养基:大米/小米 3.4.3 一级种子罐 :葡萄糖、乳糖、玉米浆; 3.4.4 二级种子罐:葡萄糖、玉米浆 3.4.5 发酵培养基:碳源:葡萄糖;氮源:玉米浆、花生饼粉、棉籽饼粉、硫酸铵、尿素;前体:苯乙酸或苯乙酸铵(分多次加入);无机盐:包括S、P、Ca、Mg、K等,Fe3+应严格地控制在30μg/ml以下。 3.5 发酵培养 3.5.1 温度控制:前期(60h前)25 ℃ ~26 ℃

文档评论(0)

wuyouj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