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考察报告.docVIP

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考察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考察报告 09专门史:樊鹏 时值八月酷暑,我和董丽、柴可、郑紫苑、凌焰等五位同学和尊敬的周建新、钟俊昆、邹春生三位老师一行八人远赴羊城,参加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八月十二日下午,我们抵达广州中山大学,入住紫荆园留学生楼。在随后的晚宴中,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生教授、历史系博导兼此次夏令营领队温春来教授均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参加此次夏令营的师生们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对夏令营圆满成功的真诚祝愿。 八月十三号吃完早餐后,中山大学在南校区永芳堂二楼讲学厅举行了隆重的开营仪式。仪式上,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生、领队温春来都发表了妙趣横生的讲话,台湾的教授随后向中山大学赠送了礼品。仪式告一段落后,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刘正刚教授为到场来宾主讲了“客家文化专题讲座”之“客家文化漫谈”。通过刘教授旁征博引的讲述,客家人向四川、台湾等地迁徙的具体情况及风俗之演变清晰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客家人在明末清初及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状况,导致许多客家人远迁至四川、台湾等地。刘教授指出,客家人迁往两地的背景不尽相同,当时的清政府对客家人迁往四川一贯抱支持态度,鼓励客家人迁往当时地广人稀的“天府之国”并允许有妻室儿女者举家搬迁入川。在定居、耕种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扶持。此项优惠政策致使大量客家人西迁入蜀,四川人口短时期内大量激增。乾隆年间有人建议限制客家人入川以控制人口迅速增长的局面,乾隆帝下旨予以驳斥。入川后,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以女人缠足为例,受川地风俗影响,在客家地区不缠足的女性在环境的影响下也渐渐开始缠足。而迁居台湾的客家人一开始就很少得到政府支持,故客家人迁居入台均是小规模的。经过与台湾原住民的长期融合,入台的客家人也具有了新的特点。比如客家籍的女子逐渐失去了勤劳的品质而不理家务,相反男子却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刘教授借助档案资料和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了客家人在迁徙到其它地方后受不同地域风俗的影响而展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体现了一位严谨的历史学者的务实精神。 八月十三日晚,我们乘坐K483次列车前赴贵港。次日清晨在贵港简单早餐后,我们两岸三地的数十名夏令营营员坐汽车前往木格镇,参观云垌村君子峒客家围屋和“桅杆城”。到达云峒村后,村里的族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详细地讲述了当地围屋的历史。我从而得知此地的围屋是贵港甚至整个广西保存最完整的。而所谓“桅杆城”,是只有取得功名的人才有资格立桅杆记功,普通人无权染指。 参观完围屋后,我们又来到木格镇区下街三界老庙观赏客家八音表演。虽然我不懂客家话,但台上男女演员投入而激情四射的表演依然深深打动了我。人类的情感是息息相通的,即使你未曾谙熟每一种语言。午餐后,我们前往庆丰乡赐谷村,考察长排屯曾氏客家老祖祠。赐谷村是洪秀全来广西传教的第一个村子,群众基础很好。而曾氏客家老祖祠又是当地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随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客家人长安总社参观。经过广西民族大学唐晓涛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所谓“总社”,实际上是由几个甚至几十个分社组成的。每个“社”均有一位“伯公”且都存在“打醮”传统。夏令营所到之地,真是处处有学问。 八月十四日下午五点左右,我们驱车前往桂平市,入住乳泉井国际大酒店。丰盛的晚宴消除了整日奔波带来的疲惫。欢迎仪式后,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讲述了“客家人与平话人”的历史,在他的讲述中,所谓“平话人”,是指平定南部叛乱的讲西南官话的军队里的人。“平话人”在广西生活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客家人。而“客家人”和“平话人”多具可比性。比如,就踏上广西这片土地的时间而言,“平话人”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而“客家人”则要在宋代以后方来到广西。从风俗习惯上看,“客家人”保留中原传统文化因子的地方比较多,而“平话人”的土著化倾向更严重一些。从基因上看,“客家人”父系靠近中原汉族,而桂北平话人母系遗传基因则靠近南方少数民族。“平话人”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即他们很忌讳说“大”,总是以“亚”易之。如亚父、亚母、亚叔、亚伯等。但“平话人”也过“三月三”,也吃“五色糯米饭”,也实行“二次葬”,也有女子“不入夫家”的习俗。这些同“客家人”又有相似之处。徐教授的讲座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慈祥蔼然的老者也让我深佩其在学术上的用心之深、用力之勤。紧随徐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唐晓涛博士也为我们献上了丰盛的“学术大餐”,她的讲座题目是“大藤峡瑶乱到太平天国”。在她的讲述中,我了解到大藤峡是黔江和义江交汇处,明代时候,大藤峡一带居民多是瑶民,在“大藤峡瑶乱”的年代,瑶民们大肆抢劫过往航船,成为地方大患。为了更好控制大藤峡区域的民众,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