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知识分子角色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知识分子角色问题 翟芳芳 女 河南洛阳人 西北大学文学院06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摘要: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是漫漫长夜的“守更人”。而利奥塔却认为“知识分子”已死。在20世纪的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否存在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本文拟从知识分子本身的特征入手,阐释何谓真正的知识分子,并从鲁迅身上得到诠释。 关键词:20世纪中国 知识分子 鲁迅 本文首先要明确是知识分子的概念。首先,知识者不等于知识分子。“正如虽然鹰是必然会飞的,但却并非会飞的都是鹰一样。苍蝇是会飞的,蚊子是会飞的,燕雀也是会飞的,但他们都不能算作鹰”。①正如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所说的:“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知识分子的作用”。据《辞海》1999年版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笔者认为这只是广义上的知识分子概念。知识分子到底是大多数人还是一群极少数的精英?这是20世纪对知识分子描述的最著名的两个。前者是葛兰西的论述,后者就是法国评论家和小说家班达,他认为:“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这是狭义的知识分子概念。他们不仅从事知识文化方面的专业工作,并且他不把他的技能当作谋生的手段,他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想会产生一种虔诚,恪守他的价值观,并且对社会总是持一种批判态度。 知识分子的原型大致有三个:中国的“士”,俄国的“知识分子”,西方国家的“人文学者”。中国的“士”信奉着“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而在西方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根据余英时先生的研究,“知识分子”的概念首先产生于19世纪的60年代,西欧首先在法国有“老虎总理”克雷门梭于1898年使用,特指以左拉为首的“德雷福斯案件”的批评者,即一批主持社会公道的文化人。“他们有自己独特而又偏执的道德准则,有乐善好施的人生观,有特殊的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他们没有依托,同任何等级生活及传统相决裂”,“他们总是迷恋于某些思想,主要是社会思想,并无私的献身于这些思想,他们能够完全为思想而活”。②在目前专业化分工越来越具体的背景下,所谓的知识分子大都局限于专业之内,叙述着专业外人士所不明白的术语,不关心专业外的任何事务,却少了所谓的公共关怀,即公共性。按照林贤治的说法,知识分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幕僚知识分子、技术知识分子、人文知识分子。按照笔者的理解幕僚的就是附属于政治的顾问等,而技术性的就是那些粘附在公司、企业的技术人员,人文知识分子也大多在大学体制下,说着别人允许说的话,做着所谓的学术研究,两耳不闻窗外事。巴尔斯坦裔美国学者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的专业人士,只能从事他那一行的能干成员。“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体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这个角色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制造)正统和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那些惯常贝遗忘或遗置不顾的人们和议题”,“在公共场合代表某种立场,不畏各种艰难险阻向他的公众作清楚有力的表述”(p17)③殷秋明在他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中认为,现当代的知识分子外在特征:一,表现为人文性即对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深沉的人文主义关怀;二,批判性即对社会分配不公,以权谋私,道德堕落,社会丑恶现象的不宽容和批判性呐喊;三,超脱性即对社会世俗事务的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只为社会正义而活着的献身性。他们内在的人格表现为共同的立场,即共同的志趣,共同的精神气质。他们执著于思想,坚持道德操守,顽强守护着自以为神圣的文化理念。20世纪的中国有无知识分子就真的要深思了。 20世纪的初期,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成功的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从旧到新,从传统到现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范式。就像有的学者所说的,中国只有两代知识分子,一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孟一代,一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开启了两个不同的文化模式。这话虽不无偏颇,但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1919年之前,孔孟的文化传统一直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时值今天还有大量遗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总体来说,1919年的中国经历了伟大的文化选择,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在这场运动中,有勇敢的前进者亦有留守旧阵营的“骑墙者”。在新与旧的交锋中,鲁迅脱颖而出,为新文化、新思想,从语言文字到文学观念到意识形态的变革而摇旗“呐喊”。但是没有“应者云集”,这使他有点寂寞了,一方面是孤独的个人,一方面是亟待革新的旧社会,旧传统。“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生长的过程中必然面对着个性化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人越来越脱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