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双关-诗“兴”义探赜一隅.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论文-谐音双关:诗“兴”义探赜一隅 最早提出“六诗”的是《周礼·春官》,“六诗”中含比与兴。《毛诗序》改“六诗”为“六义”,对“六义”中的风、雅、颂作了解说,对另三项——赋、比、兴却置而不论。汉代的郑玄对比兴有所阐释,他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周礼·大师》注引)。其后,研究比兴者历朝都有。刘勰曰:“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文心雕龙·比兴》)。唐孔颖达谓“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毛诗正义》)。北宋李仲蒙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与李叔易书》引)。这些讲法都说中了比与兴的一些特点,但还不够完备圆通。直到南宋的朱熹,才总结前述诸家的看法,提出了虽然尚待完善、但却流传广远又颇有影响的说法:“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楚辞集注》);而他在《诗集传》里给比与兴下的定义则流行了近八百年。他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氏释“兴”的典型例子是《周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和《周南·桃夭》篇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兴起“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两例的“引起”,均聚焦于“他物”与“所咏之词”在形态、状貌或情境(均属内蕴)方面的某种类似,此即能以“引起”的根据,是朱氏“兴”义观的核心。 窃以为,朱熹对“兴”的解释在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不能覆盖所有的兴句。比如《王风·黍离》,开篇四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朱熹谓是“赋而兴也”。说“赋”是因为抒情主人公“所见黍之离离与稷之苗”,系叙写;说它也是“兴”,则只讲了“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何以能兴起此情呢?朱氏没有详说,读者也就难以看出“他物”(黍稷离离之“苗”)与诗人之“情”(“靡靡、摇摇”)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有些学者说这种“兴”“只是发端起情和定韵”,是“不可以理义求”的 ① ,是与“本义没有干系的趁声” ② ,“这个起头也许合下文……完全没有关系” ③ 。既然如此,朱氏关于“兴”的定义不就遇到考验了吗? 带着这样的困惑,笔者详考了国风中一些看似“不可以理义求”的起兴,发现它们与要引出的“情”并非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只不过隐藏得较深,不易一眼看穿罢了。它们通常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定韵”,即在音韵上造势,与下面的韵字相叶;二是“起情”——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起兴句末一字的谐声字(音相同或音近似)暗示全章的诗情,从而给一章诗定调定色。沿着这一思路分析《黍离》诗的兴义,就有全新的境界了(定音叶韵的作用不再细析)。首章第二句的“苗”字,实与“眇”字谐音(“苗”、“眇”在上古音系统中均为明母、宵韵字,只不过“苗”读平声,“眇”读上声而已 ④ )。“眇”义“目盲”,盖以形容混茫眇昧的精神状态,表现主人公的极度伤心,以之兴起“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这是非常自然贴切的,而且给首章诗笼盖了目眇心摇、使人无限伤心的气氛。第二章的兴字“穗”实与“碎”字谐音(“穗”的上古音,系邪母脂韵,而“碎”是心母微韵,皆入声。据王力“脂微合韵”说,二者读音极近似)。该章盖以“心碎”为兴,引出下面的“中心如醉”也。第三章的第二句是“彼稷之实”,“实”谐“失”(“实”、“失”古韵均在脂部,其声纽,“实”为船母,“失”为书母,皆入声,发音极类似),由“恍然若失”的心态引出“中心如噎”来,情调是完全相合的。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秦风·黄鸟》。由于子车氏三良被迫殉葬秦穆公,激起了秦人的焦急哀怜之情,所以该诗分别以黄鸟“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起兴,意思所指是“棘”、“桑”、“楚”的谐声字“亟”(急也)、“丧”、“”(痛也,见《说文通训定声》)。在上古音韵系统中,“棘”、“亟”俱见母、职韵、入声;“桑”、“丧”俱心母、阳韵、平声;而“楚”、“”均为初母、鱼韵、上声。所以它们分别是同音字,各自是标准的谐声字。《郑风·扬之水》也有以“楚”字起兴的情形。原文如下: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在此,我们不讨论“扬之水”究应如何解释,只观照两个兴字“楚”与“薪”。此“楚”字,用法与《秦风·黄鸟》完全相同;其“薪”字,与“辛”字均属上古音的心母、真韵、平声字,故是标准的谐音双关字,原兴盖以“悲辛”形容兄弟二人在缺少诚信的社会里难以立身的痛苦。 《王风·扬之水》的兴字,除“楚”、“薪”外,还有“蒲”字。其“蒲”暗指“”。“蒲”、“痛”的上古音,声母分别是“并”与“滂”,只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韵母均属“鱼”韵,发音极近似,故可为谐音字。“痡”义据《说文》是“病”,《周南·卷耳》就有“我仆痛矣”的用例,故《王风·扬之水》暗用之,以渲染怀归而不能

文档评论(0)

leidian48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