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导.pdfVIP

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导.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导.pdf

·  188 · ( ) (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2007年 8月 第 1卷 第 3期 Chin J Exp Clin Infect Dis Electronic Version ,August 2007 , Vol 1, No. 3 · · 综述 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导 聂青和   腹泻是消化道内水份和电解质的积聚和排出 ,表现为便 总量约为 9 L ,其中摄入的液体约 2 L ,分泌液约 7 L ,分泌液 次增多及粪便稀释度降低 , 以排便超过 3 次 / d或排便量大于 中唾液为 1 L、胃液 2 L、胆汁 1 L、胰液 2 L、肠液约 1 L 。通常 200 ~300 g/ d为腹泻 。当腹泻被疑及或证实继发于病原微 进入小肠的液体 85%被小肠吸收 ,其中空肠吸收 3 L ~5 L , 生物感染时 ,称为感染性腹泻 ( Infectiou s diarrhea) 。感染性 回肠吸收 2 L ~4 L ,进入结肠的液体大部分被结肠吸收 ,最 腹泻是一个古老而常见的疾患 ,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 终随粪便排出的液体仅 100 m l~150 m l。研究表明 ,腹泻的 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肠道传染病 [ 1 ] 。1989 年 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肠 内水分和电解质吸收和分泌的平衡 ( ) 障碍 。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除霍乱 甲类传染病 、痢疾 、伤寒和副 ( ) 正常情况下 ,水和电解质的运转主要在小肠中进行 ,参 伤寒 乙类传染病 以外的微生物引起的腹泻 ,称为 “感染性 腹泻病 ”,并列为丙类传染病 。 与此过程的主要包括 3种细胞 : 近 20年来 ,感染性腹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是 , 1. 绒毛上皮细胞 :绒毛上皮细胞可通过下述 3种机制完 ( ) 感染性腹泻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仍是重要的医学难题之一 ,在 成其运转 : 1 水和钠通过上皮细胞刷状缘细胞膜上的 “孔 造成感染性腹泻的原因中 ,致腹泻的新病原体不断涌现和一 穴 ”及细胞间紧密结合部被动吸收 ; ( 2 ) 通过刷状缘的共 同 些老的病原体重新活跃或菌种基因变异等 ,均给实验室诊断 载体蛋白,经葡萄糖 、氨基酸等将钠离子逆梯度差转入细胞 ; [2 ] ( ) + + - - 及临床治疗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感染性腹泻 3 H 与 N a 交换 , HCO3 与 Cl 交换进出 ,使耦联的钠和 的病原学特点、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诊疗等方面讨论其对 氯同时被吸收 。进入细胞 内的钠 ,通过 N a+ - K+ - A TP 酶 感染性腹泻病临床治疗学的指导意义 。 系统主动泵入细胞间隙。 一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 2. 隐窝细胞 : 有主动分泌 Cl- 的作用 。细胞间隙中的 感染性腹泻病为一组广泛存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