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胃镜影像的微观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有利于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辨证。如消化性溃疡
整体多虚,特别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有脾胃虚寒的临床表现,而局部有溃疡,胃镜可见溃疡覆盖
厚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边缘糜烂出血等,是存在热与瘀的病机,拓展望诊深度,参照局部微观
辨证,在补气健脾温中散寒的基础上,参以清热化瘀,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疗效提高。也有
报导脾胃阳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用温性药物久治不愈,黏膜见糜烂者,此时可改弦易辙,或寒热
并用,多可获效n引.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虽然表现无常,但只要详细问诊,掌握寒热错杂证的辨证规
律,四诊合参,微观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多能做出正确诊断。
3小结
‘脾胃病寒热错杂证是临床常见证型,中药寒热并用疗效显著。探讨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辨证和
诊断要点,使之规范化,是保证和提高疗效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慧珍;张一昕;余延芳.许占民教授运用通降胃气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中国中西医消化杂志;2002;
10(2):i00.
[2]赵喜俊;谢燕芳.宗修英从湿论治脾胃病的经验.中医杂志;2000:41(5):271.
[3]徐惠嫒:齐贺彬.史济招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中医杂志;2000;6(5):337.
14]翟信长;陈维亭.陈慈熙治慢性胃炎经验.中医杂志;1998;36(5):471.
[5]夏连忠.药对组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98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2:43(6):440.
[6]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枸.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1.
[7]历兰娜;孔凡智;沈金美.半夏泻心汤与HP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8;39(4):220.
[8]蒙木荣.辨证诊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7例.中医杂志;1997;38(2):89.
[9]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主编.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91-798.
[10]张荣春;张得起.治疗胃炎验案5N.中医杂志;2006;47(7):497.
[11]花宝金;鲍艳举.半夏泻心汤治疗肿瘤体悟.中医杂志;2007;48(1):9.
[12]谢违群;龚丽萍;陆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上海中医杂志;1998;5:17.
脾血虚证探讨
肖香群 导W-王宗殿
(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
血虚证是临床常见气、血、阴、阳亏虚的四大虚证之一,是中医学特有病理学、诊断学概念,
是临床各科多种病证在某一阶段或全过程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的反映。血虚证又称营养不足
症或血液亏虚证,为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百脉失去濡养而出现全身多种衰弱证称的总称。 《灵
枢·决气篇》云:“何谓血?歧伯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主要是指血的生成的
生理概念,说明人体中的血有赖于水谷之精微,通过赤化,即形成血。《难经·二十三难》云:“血
主濡之”这说明血主要起着濡养作用的生理功能性概念,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赖
于血的滋养。“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
魂,润颜色,充营养,津液得以运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之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景岳
中国·云南·丽江(2008年7月) 2ll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全书》)。《类证治裁.不寐》曰“由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终年不寐。”所谓脾血虚证是脾气亏
虚,气不生血,生血之源亏少所导致血虚证侯。
1脾的生理与脾血虚
薛已强调脾胃为五脏阴阳水火之本源。薛氏在李杲《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人身以
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指出:“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荣,浊者入胃,阴阳得
此,是谓橐龠。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士旺于四时,善载乎五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
失土以枯四肢。”强调人体脏腑阴阳的正常生理功能,皆取决于脾胃。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甚至
把脾虚与阴虚、血虚等同看待,如谓“阴虚乃脾虚也”。(《内科摘要·饮食劳倦亏损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