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年秋季学期九年级期末水平测试卷质量分析.doc
2012年秋季学期九年级期末水平测试卷质量分析
物 理
一、考试的性质与功能
本学期是全县常规的学期末水平测试,考查学生一学期结束,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二、试卷结构
本试卷一共四个大题,34个小题,共100分。第一大题为选择题,有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第二大题为填空题,有18个小题,每空1分,共30分;第三大题为实验探究题,有5个小题,共24分;第四大题为综合题,有3个小题,共22分。
三、考试基本情况
表一:全县分数段分布情况
考试人数 零分人数 1—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89 90—99 100 1858 0 40 212 221 205 203 205 181 212 242 134 3
表二:全县考试基本情况
考试人数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优秀人数 满分人数 1858 52.10 772 41.55 100 3 373 3 从统计数据中可看出我县的物理单科成绩的平均分、优秀人数、满分人数分布正常,只是及格率有点偏低;从分数段分布来看,1—40分段所占的比例有些偏大。
表三:全县各学校物理单科成绩考试情况:
学 校 班级数 参考人数 总 分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优秀人数 王子树中学 4 142 4899 34.50 16 11.27 85 5 0 陇川县第四中学 7 286 11712 40.95 87 30.42 96 6 41 陇川县第五中学 4 190 10331 54.37 90 47.37 92 3 30 陇川县第二中学 10 398 19799 49.75 130 32.66 100 3 69 陇川县第三中学 5 164 8935 54.48 79 48.17 100 6 44 陇川县民族中学 16 678 41120 60.65 370 54.57 98 3 189
从表三中可看出陇川县民族中学考得比较好一些,平均分、及格率、优秀人数都名列前茅,只是满分人数没有;王子树中学考得稍微马虎一点,有待进一步努力提高。
四、考生答题共性失分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
8题:对图像坐标的物理意义不理解。
11题:不会用“液体压强随液体深度增加而增大”的知识点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12题:计算平均值时,没有把错误的一项去掉。
18题:没有掌握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搞不清楚P、F、S三者的关系。
23、28两题:图示不清楚,容易错误读数;有数据,无单位。
27题:第二个图的力的方向容易画错,认为竖直向下时最省力;第三个图绳子的拉力方向画错,混淆了“最合适”与“最省力”两个概念。
31题: 观察、语言概括表述能力较弱;写结论时没有加前提条件。
32题:速度单位换算出错较多
33题:不能从敞口瓶的角度去解题。
34题:计算浮力时出错较多。
总体而言,学生失分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规律、原理不理解,记忆不牢固,不能够灵活运用;2.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3.科学探究依然是学生的薄弱环节;4.审题能力差,不能够从题干中获取有用的信息;5.语言表述不准确,知道意思,要么说不出来,要么说不准。、教学建议针对以上问题,今后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知识的落实。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死记不机械记,但在理解的基础上该记的一定要记住。对物理术语的表述一定要准确、规范。对基本仪器、元件的原理要熟悉,使用要熟练。2.加强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3.教学中要重视物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联系,重视教给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学生具备了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思维和方法,才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科学、准确、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对科学探究中的各个要素可以分项训练把问题“习题化”,“实验化”,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