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从证据意识看刑事错案的成因.pdf
试论从证据意识看刑事错案的成因
论文摘要 古今中外,刑事错案总是在刑事司法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动摇司法公正,
仅损害了司法权威,也影响了社会稳定。本文从司法人员的证据意识出发分析刑事错案的成
因。
论文关键词 错案 主观断案 口供至上 孤证定案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一次错误的判决,有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是水
流,而错误的判决污染的却是水源。”近年来,刑事错案频频曝光,社会各界在痛心疾首之
时纷纷对此进行口诛笔伐,众所周知的佘祥林案、赵作海案、杜培武案、呼格案、张氏叔侄
案等,无不掀起了舆论狂潮,给中国法治带来极大的讽刺。在刑事错案的种种起因中,司法
人员薄弱的证据意识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主观断案
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诉讼制度、证据制度的基础性原则。“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
判主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
认定事实。”其在我国刑事法律文本中的直接规定体现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
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另外,1996年《刑事诉
讼法》第46条中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表述也被
认为体现了证据裁判原则的精神,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沿袭了这一规定。
对于司法人员和其他诉讼参与者来说,发现客观真实实际上是一个对案件事实作回溯证
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侦查人员、检察官、法官还是律师,都无法亲历案发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事实上难以确切地认识案件的客观真实,对案件的回溯证明只能依靠证据来
进行,换言之,证据应当是司法人员 (尤其是法官)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唯一媒介,也是对犯
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唯一凭据。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证据出发去认定
案件事实,不能以主观臆断或猜测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然而在很多刑事错案中,侦查人员往往重感觉、经验而轻证据,依据所谓的经验、常理
等,先入为主为案件勾画出一个所谓的真相,而后以这个“真相”为目标,进行取证。如此,
难以避免地产生了指名问供、诱供、刑讯逼供甚至弄虚作假制造伪证等现象。同时,主观断
案还会导致案件中指向其他侦查方向的证据被办案人员所无视,在他们看来,这些证据对定
罪没有用处,因此也没必要予以重视。于是,在公检法三机关的相互配合下,主观猜测摇身
一变成了案件事实,错案也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从根源上来说,这是有罪推定思想在司法
人员办案理念中根深蒂固的结果。
侦查人员主观断案在刑事错案中屡见不鲜。赵作海案中,侦查人员在运用DNA技术无
法确定无名尸体身份,也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仅根据赵振裳的失踪及赵作海和赵振裳之
间的矛盾,就武断地认定死者为赵振裳,并将赵作海作为杀害赵振裳的凶手。据商丘市警方
介绍,之所以一直将赵作海列为杀死赵振裳的重点嫌疑人,是因为他们坚信在基层工作的经
验:农村犯罪一般因果关系很简单。具体到这一案件,赵振裳的一位堂兄弟曾经杀了赵作海
的弟弟,两个家族有仇;两人都和同村妇女杜某某相好,是情敌;赵振裳失踪当天,有人曾
看到两人曾在这名妇女家打斗;包裹无名尸的编织袋片,经赵作海的妻子和儿子辨认,是赵
作海家的。侦查人员的 “神机妙算”或许来源于经验,或许来源于他们认为的常理,但这些
都不是刑事侦查的依据,也许赵振裳的失踪及赵作海和赵振裳之间的“仇恨”可以成为侦查
人员破案过程中的合理怀疑,但绝不能成为破案的根据。
二、口供至上
主观断案下,重口供、依口供定案在所难免。口供,在刑事诉讼法中被称为 “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法定证据形式之一。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诉讼活动
的中心人物,其对于是否实施了所指控的犯罪行为,如何实施的犯罪行为最为了解,因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能直接为侦查人员提供案情的全面情况,是查明案件事实的有效
途径,相较之下,其它证据往往只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零碎的信息,且取证、举证困难,取
证成本高,这也正是口供在刑事诉讼中的优势。
但同时,口供的运用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首先,口供具有很高的虚假性,一方面,犯
罪嫌疑人、被告人为了逃脱或者减轻罪责,往往隐瞒罪行或者避重就轻,甚至编造谎言,另
一方面,侦查机关为了得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往往采取刑讯逼供、诱供等非法手
段。如此得来的口供,其真实性难以保障。其次,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影
响,或因侦查机关的刑讯逼供行为,口供还存在着反复性和易变性的特征,真假难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49+课+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中日语大家的日语初级2.pptx VIP
- 《GBT16311-2024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2025版)深度解析.pptx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数学试卷.doc VIP
- 高中毕业生登记表(模板) .doc
- TCBDA55-2021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pdf
- 2022年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商务单证缮制与操作模拟试题及详解.doc
- ICU护士进修汇报演讲.pptx
- 植物生长环境之营养调控—磷肥的合理施用.pptx
- 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下)高三第二次四省联考★数学+答案.pdf
- 招标代理机构入围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