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述:水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等级的划分 评价工作程序 影响评价 评价等级 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是: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及排放浓度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受纳水域的规模 受纳水域的水质要求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明确环境质量目标 分析界定特征污染物的性质和源强 选择水质模型,进行影响评价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以实施达标排放,进行污染总量控制 得出项目可行性结论 模型的解析解为: S-P模型是描述一维河流中流速不变情况下的BOD和DO之间的响应关系,模型忽略了河流的扩散作用。 (2)一维水质模型 一维水质模型的适用条件: 某一水团沿水流运动方向移动,同时存在于该水团中的污染物亦随之移动,在运动过程中,污染物由于降解或转化成其它形式而发生浓度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河流状态有关如:水温、溶解氧浓度等等,一维模型适用的假设条件是横向和垂直方向混合相当快,认为断面中的污染物浓度是均匀的。 a.一维稳态水质模型:在均匀河段上定常排污条件下,河段横截面、流速、流量、污染物的输入量和弥散系数都不随时间变化。同时污染物按一级化学反应,无其他源和汇项,则给定x=0时,=0,那么式(3-4-2)的解为: (3-4-3) b.忽略弥散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型:适用于河流较小,流速不大,弥散系数很小,从而弥散作用可以忽略的情况下,式(3-4-2)的解为: (3-4-4) ux----河流的平均流速,m/d或m/s; Ex----废水与河水的纵向混合系数,m2/d或m2/s; K----污染物的衰减系数,1/d或1/s; X----河水(从排放口)向下游流经的距离,m。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河流恒定流动; 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点源一维水质模型 忽略弥散的一维水质模型 k1是污染物降解速率常数(1/d) 通常在河流较小,流速不变的情况下,可以 利用该模型预测易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河流中 的沿程变化状况 (4)BOD-DO耦合模型 S-P模型的基本假设是: ①河流中的BOD的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②反应速度是定常的; ③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 S-P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④河流恒定流动; ⑤连续稳定排放。 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水生生物与它们生存的水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水体受到污染后,必然对生存在其中的生物产生影响,生物也对此作出其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其反应和变化是水环境评价的良好指标——这是水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原理。 在进行评价时,一般要对水生生物进行调查,调查的项目主要有:种类、种类总数、多度、初级和次级生产力等。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水质的变化,不同的生物类群在用于评价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利用藻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是目前较常用、较成熟的方法。这是因为藻类在整个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能为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基础。藻类种类繁多,它的生态习性和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在水体中分布广泛,可以生存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类型的水体,以及水体的不同生境中,这是藻类作为水环境监测和评价因素的一个重要条件。 (1)指示种类法 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指示生物法,即以某些种类的存在或消失来指示水体中有要物或某特定污染物的多寡与污染程度。 (2)优势种群法 该方法是在指示种类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整个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群的变化来评价水环境污染的方法。 Fjerdingstad(1964)用群落中的优势种来划分污染带。在Kolkwitz和Marrson的污水生物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水体(主要是河流)中优势生物种类的不同,划分为9个污水带。他的优势群落中包括了原生动物、细菌和薄类等,这里仅列出藻类中的优势种类。 ①粪生带:无藻类优势群落。 ②甲型多污带:裸藻群落,优势种为绿裸藻,亚优势种为华丽裸藻。 ③乙型多污带:裸藻群落,优势种为绿裸藻和静裸藻。 ④丙型多污带:绿色颤藻群落。 ⑤甲型中污带:环丝藻群落或底生颤藻群落或小毛枝藻群落。 ⑥乙型中污带:脆弱刚毛藻或席藻群落(包括蜂巢席藻、韧氏席藻)。 ⑦丙型中污带:红藻群落,优势种群为串珠藻或河生鱼子菜,或者绿藻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