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毽球运动发展概述.doc
第一章 毽球运动发展概述
毽球运动概述
在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宝库之中,毽球是一颗璀璨明珠,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远久的古代一直流传至今。国家体委对我国传统民间体育项目--踢毽活动进行了挖掘、整理与研究,并且在总结各地开展踢毽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毽球竞赛规则》.于1984年3月3日正式列毽球为比赛项目。这不仅丰富了现代体育的内容,而且又是对民族体育本身的改革与创新,它得到了全国各省市的积极响应,受到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毽球实际上是由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踢毽子游戏衍生而来。它的悠久历史概 括为古代的踢毽子与现代毽球运动的两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少考古学家、学者在挖掘整理我国历代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有着许多有关古代踢毽子的文字。出土文物中也有有关的历史记载。
1973年在山东省济宁县喻北屯城南张村,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23块化石;其中第二块主石,高36厘米,宽42厘米,上面画的是一幅“蹴毛丸图。”图上共有8名表演者和8枚毛丸,他们面面相对,神态各异。图面中下部铺有一块镶有卷云纹等多种图案的椭圆形地毯,表演者身着统一的紧身服装,有的一人持一丸,有的一人持二丸,有的几个共持一丸,手舞足蹈,其动作和谐舒展,灵活优美,其中踢毽者的许多姿态与现今的踢毽基本动作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
汉砖画像艺术中踢毽子的优美造型,只是一例,这些出土文物为我国发展近代毽球运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辩证地从科学性、健身性、技艺性、观赏性与实效性方面论证了开展近代毽球运动的可行性。
第二节 毽球运动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踢毽子究竟起源于何时?
我国不少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在挖掘、整理我国珍贵文化遗产中对此进行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对出土文物进行了考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高章宁教授、吕天赦教授、郭七正专家在他们的编著与撰文中都作了较为系统的客观的论述,摘录他们这方面的史料,以便大家对此项运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 我国古代与近代踢毽子发展史
(一)古代踢毽子历史的发展概况
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的记载,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记述:“入络将度有缓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反踢蹀隋,一连五百,众人惊异而观之。”说的是北魏有个和尚佛陀禅师,在路过洛阳天街时,见12岁的少年慧光在井栏上一连踢毽五百,观众赞叹不己。踢毽在我国汉砖画像艺术中就有优美的造型,说明有其悠久的历史。唐宋时,踢毽子在我国民间己很盛行,技巧也日趋完善。据宋代高承著《事物记源》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胜、佛顶珠、剪刀、拐子……等各色。”由此可见,当时的踢毽有边跑边踢之法,不光是用脚踢,还有膝、腹、头耍弄毽子。这就不难想到,毽球的一些基本技术,早在古代就有基础了。
时至宋代,由于踢毽的风行,以卖毽为生的小商业也应运而生,经营的各种玩具,就有风筝、毽子和象棋等。而在南宋的都城监安(今杭州)踢毽子更曾风靡一时,在《武林旧事》一书中有记载:“以经营毽子为食者,则有数十家之多,可见当时踢毽子是何等普及。由于我国地大,方言又多,当时对毽子的称呼也不一样,杭州称鞑子,北方称箭子。
明清时代,蹋毽子更为普及,技艺大为长进,踢毽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几青放空钟,杨柳几死踢毽子。”这是明代流传甚广的一首童谣,反映了儿童们多在冬季里开展这项健身运动的史实和踢毽运动的季节性。当时,还有这样一首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儿,绕花钱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也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到了清代,踢毽子的技艺已相当高,清代阮葵生著《茶余客话》一书中这样记载:“它千态万状,高下远近旋转承接,不差铢黍,其套数家门几百十种。”翟景《通俗篇》一节这样记载:“北京一带民间艺人表演毽子,不论顶、额、口、鼻、肩、腹、胸、头都可代足,一人可应数敌,自弄到毽子终日绕身不堕。”在《帝京发时记胜》一书中记述了北京民间的都门有专门踢毽子活动:“它手舞脚踏、不少停息,差首差面,团转相帮,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堕落,亦搏戏中之绝技矣。”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中记载:“每年正月十五日,广州有踢毽子会,男女老少云集五仙观进行比赛,毽子有大小,大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贵子。“小踢又叫小式,或称文式和盘踢技巧,难度要求低一些,适宜少女和老年人;大踢又叫大式,或称武式和交踢,踢的花样很多,而且不能前后调换或漏一种,规定都很严格。
由于踢毽子趣味盎然,观看赏心悦目,这种运动也就成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如今我们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L1基础自动化系统的铁区MES的实现.docx VIP
- 2025年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生物真题及答案 - 副本 .pdf VIP
- PEMS相关模板(PEMS软件开发计划或开发生命周期&可编程医用电气系统(PEMS)检查文件清单).pdf VIP
- 旅游接待业 课件全套 第1--10章 旅游接待业导论---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pptx
- 运维服务项目实施组织及管理措施.docx VIP
- 柔性器件材料与结构失效分析.pptx VIP
- IPC-9850中文版.doc
- 2025年四川自贡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装备解读报告.pptx
- 2024人教版PEP英语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含反思.pdf
文档评论(0)